资源简介
《DZT 0073-1993 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是中国地质行业的一项重要技术标准,旨在规范电阻率剖面法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该规程由中国国土资源部于1993年发布,适用于固体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勘察以及环境地质等领域。通过制定统一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流程,该规程为地质工作者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电阻率剖面法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主要通过测量地表不同位置的视电阻率值,来推断地下岩层的电性特征和结构分布。其原理基于不同岩石和矿物具有不同的导电性能,利用人工电流场或自然电场,测量地表电位差,从而计算出视电阻率。该方法具有非破坏性、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地质构造分析、矿产资源探测和地下水调查等方面。
《DZT 0073-1993》对电阻率剖面法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仪器设备的选择与校准、测线布置、数据采集、资料处理和成果解释等各个环节。规程强调了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流程进行,以确保勘探结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规程还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进行了说明,帮助技术人员合理选择勘探方案。
在仪器设备方面,《DZT 0073-1993》规定了使用的电极装置类型、供电电流强度、测量精度以及仪器的维护和校准要求。例如,对于不同的勘探深度和地质条件,应选择合适的电极间距和供电方式,以提高探测效果。此外,规程还要求对测量仪器进行定期检查和校正,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在测线布置方面,规程提出了合理的测线布设原则,包括测线方向、密度、长度以及与其他勘探方法的配合使用等。测线布置应根据地质任务和目标体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设计,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同时,规程还建议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增加测线密度,提高勘探精度。
数据采集是电阻率剖面法的关键环节,规程对电极布置、电流注入方式、电压测量方法以及数据记录格式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要求在测量过程中保持稳定的供电条件,避免外部干扰,并采用高精度的测量设备,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此外,规程还强调了数据采集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防止因操作不当引发事故。
资料处理与成果解释是电阻率剖面法的重要组成部分,《DZT 0073-1993》对数据处理方法、图件绘制和地质解释原则进行了详细说明。规程建议采用先进的数据处理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滤波、反演和成像处理,以提高图像分辨率和解释精度。同时,要求技术人员结合地质背景和已有资料,综合分析电阻率异常特征,提出合理的地质解释结论。
《DZT 0073-1993》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标准,为我国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它的实施不仅提高了电阻率剖面法的应用水平,也促进了地质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关规程也在不断完善,以适应新的勘探需求和更高的技术要求。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