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DLT 799.4-2019 电力行业劳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4部分:生产性毒物监测》是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并归口管理,主要适用于电力行业中涉及生产性毒物的作业场所的监测工作。该标准是《DLT 799电力行业劳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系列标准的一部分,旨在为电力行业的安全生产提供科学、规范的技术依据。
本标准规定了电力行业生产性毒物监测的基本要求、监测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次以及数据处理与报告等内容。通过对生产性毒物的全面监测,可以有效评估作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接触毒物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标准中提到的生产性毒物主要包括在电力设备制造、安装、运行及检修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物质,如铅、镉、六价铬、苯系物、氯气、硫化氢等。这些有毒物质可能通过呼吸道、皮肤接触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对作业人员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引发职业病。
在监测项目方面,DLT 799.4-2019明确了不同作业场所应监测的具体毒物种类,并结合电力行业的特点,提出了针对性的监测指标。例如,在变电站、发电厂、输电线路维护等不同场景下,所涉及的毒物种类和浓度水平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监测方案。
监测方法是本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采样方法、检测分析方法以及仪器设备的选择与使用。标准强调了采样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重复性,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可靠。同时,推荐使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设备,以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监测频次方面,标准根据毒物的毒性、暴露时间和作业环境的特点,规定了不同情况下应进行监测的频率。对于高风险岗位和高毒物质作业场所,建议增加监测次数,以及时发现潜在危害,防止事故发生。
此外,DLT 799.4-2019还对监测数据的处理与报告提出了具体要求。监测结果应当如实记录,定期分析,并向相关管理部门汇报。同时,应建立毒物监测档案,便于长期跟踪和评估作业环境的变化趋势。
该标准的实施对于提升电力行业劳动环境的安全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有助于规范企业的监测行为,还能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保护意识,推动电力行业向更加安全、环保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DLT 799.4-2019 电力行业劳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第4部分:生产性毒物监测》是一项重要的行业技术标准,为电力行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生产性毒物对作业人员的危害,保障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