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DLT 753-2015 汽轮机铸钢件补焊技术导则》是由中国电力行业发布的标准,旨在规范汽轮机铸钢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缺陷后的补焊工艺和技术要求。该标准适用于火力发电厂中汽轮机的铸钢部件,如叶轮、汽缸、隔板等关键部位的修复和补焊工作。
本标准由国家能源局批准发布,自2015年8月1日起实施。其制定目的是为了确保汽轮机铸钢件在补焊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提高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同时减少因焊接不当导致的故障率。
DLT 753-2015标准内容涵盖了补焊前的准备工作、焊接材料的选择、焊接工艺评定、焊接操作规程、焊接后处理及质量检验等多个方面。标准强调了对焊接人员的资质要求,规定必须由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焊工进行操作。
在补焊前的准备工作中,标准要求对铸钢件的缺陷进行详细分析,包括缺陷类型、位置、尺寸以及可能对结构强度造成的影响。同时,需根据缺陷情况选择合适的补焊方法,如手工电弧焊、气体保护焊或埋弧焊等,并制定相应的焊接工艺卡。
焊接材料的选择是保证补焊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焊接材料应与母材具有良好的匹配性,确保焊缝金属的力学性能和抗裂性能满足要求。同时,焊接材料的选用还应考虑其可焊性、耐腐蚀性及热膨胀系数等因素。
焊接工艺评定是确保焊接质量的重要环节。标准要求在正式焊接前,必须按照相关规范进行焊接工艺评定试验,验证所采用的焊接参数是否符合技术要求。焊接工艺评定结果应作为焊接施工的依据。
在焊接操作过程中,标准对焊接环境、焊接温度、焊接电流、电压等参数进行了详细规定。同时,要求焊工严格按照焊接工艺卡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焊接缺陷。
焊接完成后,应对焊缝进行必要的后处理,如消除应力退火、表面清理等,以提高焊缝的综合性能。此外,还需对焊缝进行无损检测,如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或磁粉检测,确保焊缝内部没有裂纹、气孔、夹渣等缺陷。
DLT 753-2015标准的实施,为汽轮机铸钢件的补焊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升电力设备的维护水平和运行安全性。同时,该标准也为相关企业和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技术参考,促进了行业内的技术交流和经验分享。
总之,《DLT 753-2015 汽轮机铸钢件补焊技术导则》是一项重要的电力行业标准,对于保障汽轮机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严格执行该标准,可以有效提升补焊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降低设备故障风险,为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