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DLT 5771-2018 农村电网35kV配电化技术导则》是由中国电力行业标准制定的,旨在指导农村电网中35kV配电化建设的技术规范和实施要求。该标准适用于农村地区35kV电压等级的配电网设计、建设、运行及管理,为提高农村电网的供电能力和运行效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电网面临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传统的农村电网结构已难以满足现代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推进35kV配电化建设成为提升农村电网质量的重要举措。DLT 5771-2018标准的出台,为农村电网的现代化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标准涵盖了农村电网35kV配电化的各个方面,包括系统规划、设备选型、线路设计、变电站配置、继电保护、自动化控制等。在系统规划方面,标准强调了根据农村地区的负荷分布和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合理规划,确保电网结构的合理性与前瞻性。同时,要求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优化电网布局。
在设备选型上,标准提出了对变压器、开关设备、电缆等关键设备的技术要求,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此外,还对线路的设计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导线截面的选择、杆塔类型、绝缘水平等,以保证线路的稳定运行。
变电站的配置是35kV配电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DLT 5771-2018标准要求变电站的设计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并注重节能环保,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标准还强调了变电站的防雷、接地和防火等安全措施。
继电保护和自动化控制是保障农村电网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标准规定了继电保护装置的配置原则和动作特性,确保在发生故障时能够迅速切除故障点,减少对电网的影响。同时,要求推广使用自动化控制系统,实现对电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智能调节。
DLT 5771-2018标准还特别关注农村电网的智能化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农村电网应逐步引入智能电表、远程抄表、负荷预测等新技术,提升电网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标准鼓励采用先进的通信技术,构建高效、可靠的通信网络,支持电网的智能化运行。
此外,该标准还涉及农村电网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环境因素,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推广绿色、低碳的电网建设模式。同时,要求加强电网的维护和管理,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运行成本。
DLT 5771-2018标准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推动农村电网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提高了农村电网的技术水平,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电力保障。通过贯彻执行该标准,可以有效提升农村电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促进农村地区的全面振兴。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