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DLT 5453-2012 串补站设计技术规程》是中国电力行业标准之一,主要用于指导串联补偿站(简称串补站)的设计与建设。该规程由国家能源局发布,自2012年起实施,旨在规范串补站的设计流程、技术要求和安全措施,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设备的安全性。
串补站是电力系统中用于提高输电能力、改善电压稳定性的重要设施。通过在输电线路上安装串联电容器组,可以减少线路的感抗,从而提升传输功率和电压质量。然而,串补站的设计涉及复杂的电气计算、设备选型以及系统协调问题,因此需要统一的技术标准来指导设计工作。
《DLT 5453-2012 串补站设计技术规程》涵盖了串补站设计的各个方面,包括但不限于系统接入方式、设备配置、保护与控制、绝缘配合、电磁环境影响、施工与调试等内容。规程还对串补站的选址、土建结构、通风散热、防火防爆等工程细节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系统接入方面,规程强调了串补站与主电网的协调性,要求根据系统的短路容量、负荷特性以及稳定性的需求合理选择接入点。同时,对串补装置的容量、电压等级和安装位置进行了详细规定,以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在设备配置方面,规程明确了串联电容器组、避雷器、隔离开关、电流互感器等关键设备的技术参数和选型原则。此外,还对保护装置的配置、动作时间及整定值提出了具体要求,以确保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快速切除故障点,防止事故扩大。
规程还特别关注了串补站的绝缘配合问题。由于串补站内部存在较高的工频电压和操作过电压,必须合理选择设备的绝缘水平,并采取有效的过电压保护措施。规程中详细列出了不同电压等级下的绝缘配合方案,并推荐使用避雷器和阻波器等设备进行过电压防护。
在电磁环境影响方面,《DLT 5453-2012 串补站设计技术规程》要求对串补站的电磁场强度、无线电干扰和可听噪声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降噪和屏蔽措施,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此外,规程还对串补站的施工与调试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设备安装、接地系统、试验项目和调试步骤等。这些内容对于确保串补站的正常运行和长期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而言,《DLT 5453-2012 串补站设计技术规程》是一部全面、系统的技术规范,为我国电力系统中串补站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依据。通过严格执行该规程,可以有效提升串补站的设计质量,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