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DLT 5226-2013 发电厂电力网络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是中国国家能源局发布的行业标准,旨在规范发电厂内电力网络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该标准自2013年发布以来,成为国内电力系统设计和运行的重要依据,对于提高发电厂自动化水平、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火电、水电、核电等类型的发电厂,涵盖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原则、功能要求、设备配置、通信协议、接口规范以及系统集成等方面。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实现对发电厂生产过程的全面监控、数据采集、分析处理和控制操作,从而提升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在设计原则方面,DLT 5226-2013强调系统的可靠性、实时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系统应具备高可用性,确保关键数据和控制指令的准确传输;同时,应支持多种通信方式,满足不同设备和系统的接入需求。此外,系统应具备良好的扩展能力,以适应未来技术升级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功能要求是该规程的重点内容之一。监控系统应具备数据采集、状态监测、报警处理、事件记录、趋势分析、远程控制等功能。系统还应支持多级权限管理,确保不同用户根据角色获得相应的访问和操作权限。同时,系统应具备故障诊断和自恢复能力,以减少因系统异常导致的停机时间。
设备配置方面,规程明确了各类硬件设备的选型标准,包括中央控制单元、数据采集模块、通信设备、电源系统等。所有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并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此外,系统应配备冗余配置,以提高整体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能力。
通信协议是监控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规程推荐采用国际通用的标准通信协议,如IEC 60870-5-104、Modbus等,以确保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同时,系统应具备良好的网络安全性,防止非法访问和数据篡改,保障电力系统的网络安全。
接口规范是规程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监控系统应提供标准化的接口,以便与调度中心、继电保护系统、热工控制系统等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和协调控制。接口设计应遵循统一的格式和协议,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系统集成方面,DLT 5226-2013强调了监控系统与其他子系统的协同工作。系统应能够整合发电、输电、配电等各个环节的数据,实现全厂范围内的集中监控和优化调度。同时,系统应支持与企业资源计划(ERP)、生产管理系统(PMS)等管理信息系统对接,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总体而言,《DLT 5226-2013 发电厂电力网络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为我国发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技术保障。通过严格执行该规程,可以有效提升发电厂的自动化水平和运行安全性,为电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