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DLT 5079-2007 水电站引水渠道及前池设计规范》是中国电力行业标准之一,主要用于指导水电站引水渠道及前池的设计工作。该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自2007年10月1日起实施,适用于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水电站工程中的引水渠道及前池设计。
本规范的制定旨在提高水电站引水系统的设计质量,确保其安全、经济、合理,并满足水利水电工程的技术要求。规范内容涵盖了引水渠道和前池的基本设计原则、结构形式、水力计算、地质条件分析、施工方法以及运行管理等方面。
在引水渠道设计方面,规范强调了渠道的断面形状、坡度、衬砌材料的选择以及防渗措施的重要性。同时,对渠道的水流速度、流量、水位变化等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以确保渠道能够稳定运行并减少水流损失。此外,还对渠道的排水系统、护坡结构以及防洪设施提出了具体要求。
对于前池的设计,规范明确了前池的功能、布置方式以及与引水渠道的连接方式。前池作为水电站进水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调节水流、沉淀泥沙、防止水流冲击建筑物。规范中对前池的容积、水流流态、进水口布置以及消能措施进行了详细规定,以确保水流平稳进入引水系统。
在地质条件分析方面,规范要求设计人员对渠道沿线的地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土层分布、地下水位、岩土性质等。通过对地质条件的准确评估,可以有效避免因地质问题导致的渠道变形、沉降或破坏。同时,规范还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渠道基础处理方法进行了分类说明。
施工方法也是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规范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和工程规模,推荐了相应的施工技术和工艺。例如,在软土地基上施工时,应采取加固措施;在山区修建渠道时,应注意边坡稳定和防止滑坡。此外,规范还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安全措施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
运行管理方面,规范强调了引水渠道及前池在运行期间的维护和检查工作。设计时应考虑便于后期的管理和维修,如设置观测设施、预留检修通道等。同时,规范还建议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对渠道的水位、流速、渗漏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总体来看,《DLT 5079-2007 水电站引水渠道及前池设计规范》是一部综合性强、实用性高的技术标准,为我国水电站引水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通过遵循该规范,可以有效提升水电站工程的整体技术水平和运行安全性。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