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宁-吉县区块主力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析》是一篇关于中国鄂尔多斯盆地大宁-吉县地区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针对大宁-吉县区块的地质特征和储层性质,通过多种实验手段和数据分析方法,对储层的孔隙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旨在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域的基本地质背景。大宁-吉县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东缘,属于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分布区,主要发育二叠系和石炭系的沉积岩。该地区构造稳定,但储层普遍具有低渗透、高非均质性的特点,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气藏。因此,深入研究其孔隙结构对于提高储层评价精度和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方法方面,论文采用了岩石学分析、扫描电镜(SEM)、压汞试验、核磁共振(NMR)以及X射线衍射(XRD)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储层样品进行多尺度、多角度的孔隙结构分析。其中,扫描电镜主要用于观察岩石微观结构,揭示孔隙类型和喉道分布;压汞试验则用于测定孔隙大小分布和毛管压力曲线;核磁共振技术能够快速获取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信息;X射线衍射分析则用于确定矿物组成,进一步理解孔隙结构的形成机制。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论文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首先,研究发现大宁-吉县区块的致密砂岩储层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较少,且孔隙结构复杂,存在多种类型的孔隙组合。其次,孔隙尺寸分布呈现双峰特征,表明储层中存在不同成因的孔隙系统。此外,研究还发现储层中的喉道半径较小,孔隙连通性较差,这可能是导致储层渗透率低的重要原因。
论文还探讨了孔隙结构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孔隙结构的差异直接影响储层的渗透性和含气性。例如,孔隙连通性好、喉道较大的储层具有较高的渗透率,有利于天然气的流动和开采。而孔隙结构差、喉道细小的储层则容易形成“死孔”,降低储层的有效性。因此,论文强调,在储层评价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采用更精细的储层划分和评价方法。
此外,论文还结合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分析了孔隙结构的形成机制。研究认为,大宁-吉县区块的孔隙结构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构造运动等因素。沉积环境决定了原始孔隙的分布,而成岩作用则影响孔隙的保存和改造,如胶结作用、溶蚀作用等。构造运动则可能改变储层的应力状态,从而影响孔隙结构的演化。
最后,论文提出了针对大宁-吉县区块致密砂岩储层的开发建议。根据研究结果,建议在开发过程中采用分层压裂、水平井钻探等技术手段,以改善储层的渗流能力。同时,应加强储层动态监测,及时掌握储层变化情况,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
综上所述,《大宁-吉县区块主力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析》是一篇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学术论文。它不仅丰富了致密砂岩储层研究的理论体系,也为我国类似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