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型燃煤机组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工程应用实例》是一篇探讨我国在燃煤发电领域实现超低排放技术应用的论文。该论文通过对多个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总结了当前大型燃煤机组在烟气污染物治理方面的先进技术与实施效果,为推动电力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燃煤电厂作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为了响应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号召,各大燃煤电厂开始逐步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以降低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深入分析了这些项目的技术路线、设备选型、运行效果以及经济效益。
论文首先介绍了超低排放的基本概念和技术要求。超低排放是指通过先进的污染控制技术,使燃煤机组的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或低于天然气发电机组的排放标准。具体而言,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应小于35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排放浓度应小于50毫克/立方米,颗粒物排放浓度应小于10毫克/立方米。这一标准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火电行业的环保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工程应用部分,论文详细列举了多个典型项目。例如,某大型火电厂在进行超低排放改造时,采用了脱硫、脱硝和除尘一体化的工艺路线,通过引入高效湿法脱硫系统、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和袋式除尘器,实现了污染物的协同控制。经过改造后,该电厂的各项排放指标均达到了超低排放的标准,且运行稳定,维护成本较低。
此外,论文还对不同技术路线进行了比较分析。例如,在脱硫技术方面,湿法脱硫因其脱硫效率高、适用范围广而被广泛采用;而在脱硝技术中,SCR技术由于其较高的脱硝效率和良好的适应性,成为主流选择。同时,对于除尘技术,布袋除尘器因其高效的过滤性能和稳定的运行效果,也被越来越多的电厂所采用。
除了技术层面的分析,论文还探讨了超低排放工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例如,部分老旧机组由于设备老化、空间限制等原因,难以满足超低排放改造的要求;同时,改造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投资成本、运行维护以及能源消耗等因素。因此,如何在保证环保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性和可行性,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
论文最后指出,超低排放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还能提升燃煤电厂的市场竞争力。随着政策的不断推进和技术的持续进步,未来我国将有更多的燃煤电厂实现超低排放,为构建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大型燃煤机组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工程应用实例》这篇论文通过对实际工程案例的深入剖析,全面展示了我国在燃煤电厂污染治理方面的最新成果,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