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倾角工作面飞矸冲击损害及其控制》是一篇探讨煤矿开采过程中大倾角工作面飞矸冲击问题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针对当前煤矿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大倾角工作面飞矸现象,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对矿工安全和设备造成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文章结合实际案例和理论研究,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尤其是在大倾角工作面,由于地质条件复杂、顶板压力大以及煤层结构不稳定等因素,容易出现飞矸现象。飞矸是指在采煤过程中,由于顶板岩层或煤层突然断裂、塌落而形成的碎块,这些碎块在重力作用下高速下落,对作业人员、机械设备以及巷道结构造成严重威胁。论文指出,飞矸冲击不仅会直接导致安全事故,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等,给煤矿生产和安全管理带来极大挑战。
论文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大倾角工作面飞矸的形成机制。作者认为,飞矸的产生主要与煤岩体的应力状态、裂隙发育程度以及采动影响有关。在大倾角工作面,由于煤层倾角较大,顶板岩层受力不均,容易形成较大的裂隙带,一旦受到采动影响,岩层就会发生断裂并迅速脱落,形成飞矸。此外,采煤工艺的选择、支护方式的合理性以及地质构造的变化都会对飞矸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飞矸冲击的危害,论文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数据分析,总结了飞矸冲击的主要特征。例如,飞矸的运动轨迹通常呈抛物线状,速度较快,冲击力强,且难以预测。同时,飞矸的大小和重量差异较大,有的仅为几克,有的则可达数公斤,对不同区域的冲击效果也各不相同。这些特点使得飞矸成为煤矿安全监控中的一个难点。
针对飞矸冲击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系列控制措施。首先,加强地质勘探和矿压监测是预防飞矸的重要手段。通过高精度的地质雷达、钻孔窥视仪等技术手段,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裂隙带和不稳定区域,为采煤作业提供科学依据。其次,优化采煤工艺和支护方式也是有效控制飞矸的关键。例如,在大倾角工作面采用分段开采、超前支护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顶板压力,减少飞矸发生的概率。此外,合理布置通风系统和防尘设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飞矸带来的危害。
论文还强调了智能化矿山建设在飞矸控制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煤矿企业可以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顶板变形、裂隙扩展等情况,及时预警并采取应对措施。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对飞矸的发生规律进行预测,提高安全管理的前瞻性。
最后,论文指出,尽管目前已有多种控制飞矸的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部分矿区地质条件复杂,难以完全掌握飞矸的运动规律;一些控制措施成本较高,难以大规模推广;此外,矿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未来的研究应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结合工程力学、地质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知识,推动飞矸控制技术的持续创新。
综上所述,《大倾角工作面飞矸冲击损害及其控制》这篇论文在分析飞矸形成机理和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控制策略,为煤矿安全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文章内容详实、数据充分,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参考价值,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煤矿管理人员具有重要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