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多空间尺度下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的思考》是一篇探讨海绵城市建设中如何从多个空间尺度出发进行科学规划的重要论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短缺、内涝频发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的建设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该论文深入分析了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如何合理规划和设计海绵城市,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论文首先回顾了海绵城市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指出海绵城市是一种通过自然和人工手段,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收、储存、渗透和净化能力的城市建设模式。它强调“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旨在构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提出,在进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空间尺度的影响,包括区域、城市、社区以及具体项目等层面。
在区域尺度上,论文认为应注重整体水文系统的协调与优化,结合流域管理和生态保护,制定区域性的海绵城市发展战略。通过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水资源调配,提升区域内的雨水管理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区域尺度的规划还应关注跨行政区域的协同治理,确保各项措施能够有效实施。
在城市尺度上,论文强调要结合城市的功能分区和用地布局,制定有针对性的海绵城市规划方案。例如,在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不同功能区域中,应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雨水管理措施。此外,城市尺度的规划还需要考虑交通网络、绿地系统、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的整合,形成完整的雨水管理系统。
在社区尺度上,论文指出应注重微观层面的雨水管理实践,如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这些措施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地表径流,还能提升社区的生态景观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同时,社区尺度的规划应注重公众参与,通过宣传教育和社区共建,增强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在具体项目尺度上,论文强调要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实施海绵城市项目。例如,在新建项目中,应优先采用绿色基础设施,如屋顶绿化、生态湿地等;在既有建筑改造中,则应注重功能优化和资源节约。同时,项目尺度的规划还应注重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的合理性,确保各项措施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论文还指出,多空间尺度的海绵城市规划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和技术保障机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和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科研机构应加强技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应积极参与,形成多方协作的良好局面。
总之,《多空间尺度下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的思考》为海绵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通过从区域到项目的多层次规划,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城市雨水管理能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