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多源资料对衡水市2018年6月13日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是一篇基于多源气象资料对特定强对流天气事件进行深入研究的学术论文。该文旨在通过对多种观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的综合分析,揭示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机制、演变过程以及影响因素,为今后类似天气现象的预测与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指出近年来强对流天气在华北地区频繁发生,给当地社会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特别是在夏季,由于暖湿空气与冷空气的交汇,容易形成强对流系统,导致雷暴、大风、冰雹等极端天气。因此,对这类天气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中使用的多源资料包括地面观测数据、探空资料、雷达回波资料、卫星云图以及数值模式输出结果等。这些数据来源广泛,能够从不同角度全面反映天气系统的结构和变化。通过对比分析这些资料,作者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出强对流天气的关键特征和演变规律。
在数据分析部分,论文详细描述了2018年6月13日衡水市发生的强对流天气过程。当天上午至下午,衡水市经历了剧烈的天气变化,包括强降雨、大风、冰雹等现象。通过分析地面观测站的数据,发现当日气温骤降,风速明显增强,气压迅速下降,这些都表明有强烈的对流活动发生。
同时,利用探空资料,作者分析了大气层结的稳定性。结果显示,在当天的高空存在明显的不稳定能量,有利于对流的发展。此外,雷达回波图像显示,强回波区集中在衡水市的南部和东部,表明该区域是强对流天气的主要影响区。
卫星云图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通过查看红外云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积雨云的生成和发展过程。云顶温度较低,说明云体发展高度较高,具备较强的垂直运动,这与强对流天气的特征相符。
论文还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对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模拟结果显示,当天的环流形势有利于对流系统的生成和维持。低层暖湿气流与高层冷空气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强烈的上升气流,从而引发了强对流天气。
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此次天气过程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由于强对流天气的突发性和破坏性,其影响范围较广,不仅限于衡水市,还可能波及周边地区。同时,此次天气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对交通、农业和居民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在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此次强对流天气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多源资料的综合应用对于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建议未来应加强多源数据的融合分析,提升对强对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总体而言,《多源资料对衡水市2018年6月13日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是一篇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论文,不仅为气象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