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城市街道户外微气候人体热生理感应评价分析--以上海古北黄金城道步行街为例》是一篇探讨城市微气候对人体热舒适性影响的学术论文。该论文以中国上海古北黄金城道步行街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测量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评估了城市街道环境中的微气候条件对行人热生理感应的影响。研究旨在揭示城市空间设计与人体热舒适之间的关系,为未来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日益严重,户外空间的热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特别是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城市街道作为人们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其热环境状况尤为重要。因此,研究城市街道的微气候特征及其对人体热生理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研究方法方面,论文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手段,结合了建筑环境学、气象学和人体生理学等领域的知识。研究团队在黄金城道步行街的不同地点布设了多种传感器,采集了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关键微气候参数。同时,还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观察的方式获取了行人对热环境的主观感受数据。这些数据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论文进一步分析了黄金城道步行街的微气候特征。研究发现,该区域的热环境受到建筑物布局、绿化覆盖率、地表材料以及交通流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例如,高密度的建筑物会阻挡风流,导致局部气温升高;而绿化带和水体则有助于降低温度,改善热环境。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时间段的热环境差异显著,尤其是在午后高温时段,行人感受到的热负荷明显增加。
在人体热生理感应评价方面,论文引入了多个热舒适指标,如PMV(预测平均投票)和PET(生理等效温度),对行人热感觉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黄金城道步行街在某些时段存在较高的热不适风险,尤其是在缺乏遮阳设施和通风条件较差的区域。这提示城市规划者在设计步行空间时,应更加关注遮阳、通风和绿化等要素。
论文还探讨了不同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开放式街区和封闭式商业区在热环境表现上存在明显差异。开放式的街区由于空气流通较好,热环境相对舒适;而封闭式街区由于建筑围合,热量难以散发,导致局部温度较高。因此,合理的空间布局对于改善城市微气候至关重要。
此外,论文还提出了优化建议。基于研究结果,作者建议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地面积,合理布置遮阳设施,并优化建筑布局以增强自然通风。同时,建议在步行街的设计中考虑季节变化因素,采用可调节的遮阳系统,以提升不同季节下的热舒适性。
最后,论文总结了研究成果,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研究认为,城市微气候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城市热环境的动态监测和智能调控,从而为建设宜居城市提供更科学的支持。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