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震作用下天水市区滑坡危险区划研究》是一篇关于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学术论文,主要针对地震引发的滑坡灾害进行系统分析和危险性评估。该研究以中国甘肃省天水市为研究区域,结合区域地质条件、地震活动特征以及滑坡分布规律,探讨了地震作用下滑坡的发生机制及空间分布特征,旨在为城市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天水市地处黄土高原与秦岭山脉交界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表覆盖层较厚,是滑坡灾害频发地区之一。同时,该地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强震,如1932年的岷县地震、1976年的唐山地震等,均对周边区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研究地震作用下的滑坡危险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梳理了天水市的地质背景和地震活动情况,分析了区域内不同岩土类型、地形地貌、降雨量等因素对滑坡形成的影响。研究指出,地震动能量的输入是诱发滑坡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高陡坡地段,地震波的传播可能引发土体失稳,进而导致滑坡的发生。
在方法上,论文采用了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包括遥感影像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数值模拟等。通过对历史滑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构建了滑坡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因子进行权重赋值,从而实现滑坡危险性的定量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天水市区滑坡危险性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南部山区和西部丘陵地带由于地形起伏大、岩土松散,滑坡风险较高;而东部平原区则相对稳定。此外,地震作用下滑坡的触发机制主要包括地震动引起的惯性力、地下水位变化以及土体结构破坏等因素。
论文还进一步探讨了地震滑坡的预测模型和预警机制。通过建立滑坡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危险等级,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例如,在高危险区应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避免大规模人口聚集;在中危险区应实施工程治理,如加固边坡、排水处理等;而在低危险区则可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区域。
此外,论文强调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性。滑坡灾害的防控不仅需要地质学、地震学的知识,还需要气象学、工程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支持。只有通过综合分析和协同治理,才能有效降低地震引发滑坡的风险。
总体而言,《地震作用下天水市区滑坡危险区划研究》是一篇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学术论文。它不仅深化了对地震滑坡机理的认识,也为类似地质环境地区的灾害防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此类研究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