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榆神矿区煤层开采覆岩导水裂缝带综合识别》是一篇关于煤矿开采过程中覆岩导水裂缝带研究的学术论文。该论文聚焦于榆神矿区,这一区域位于中国陕西省榆林市,是重要的煤炭资源基地之一。随着煤矿开采的不断深入,覆岩导水裂缝带的发育规律及其对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榆神矿区煤层开采过程中的覆岩导水裂缝带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矿区水资源保护和矿井安全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论文首先介绍了榆神矿区的地质背景和煤层赋存条件。榆神矿区属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地层主要由古生界和中生界的沉积岩组成,煤层分布广泛且厚度较大。由于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煤层开采过程中容易引发覆岩破坏,形成导水裂缝带,进而影响地下水的流动和分布。因此,研究覆岩导水裂缝带的形成机制和发育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方法方面,论文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包括地质勘探、数值模拟、现场监测以及实验室分析等。通过地质勘探获取矿区的地层结构、煤层分布及断层信息,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数值模拟则利用有限元法或离散元法对煤层开采后的应力场和裂隙发展进行模拟,预测导水裂缝带的范围和形态。现场监测主要通过钻孔观测、水文地质调查等方式,实时跟踪覆岩裂缝的发展情况。实验室分析则用于测定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为数值模拟提供参数支持。
论文的核心内容是对覆岩导水裂缝带的综合识别方法进行了系统探讨。作者提出了一套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识别方法,结合地质、工程和水文信息,构建了导水裂缝带的识别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区分导水裂缝带与非导水裂缝带,并评估其对地下水系统的潜在影响。此外,论文还讨论了不同开采方式对导水裂缝带发育的影响,例如长壁工作面推进速度、采高、煤层倾角等因素均可能影响裂缝带的扩展范围和导水能力。
在研究成果部分,论文展示了榆神矿区煤层开采后导水裂缝带的发育特征,并通过对比不同开采阶段的数据,分析了裂缝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导水裂缝带主要分布在煤层上方的砂岩和泥岩层中,其高度与采高呈正相关关系。同时,裂缝带的导水能力受岩石渗透性、裂隙密度及地下水压力等因素影响。论文还指出,在某些区域,导水裂缝带可能与地表水体相连,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覆岩导水裂缝带的研究意义。一方面,该研究有助于提高煤矿开采的安全性,减少因导水裂缝带引发的矿井突水事故;另一方面,也为矿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水资源保护措施。此外,论文还强调了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认为地质学、工程学、水文学等领域的协同研究对于全面认识导水裂缝带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而言,《榆神矿区煤层开采覆岩导水裂缝带综合识别》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论文。它不仅丰富了煤矿开采理论体系,也为类似矿区的工程实践提供了参考。未来,随着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发展,覆岩导水裂缝带的研究仍将是保障矿井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课题。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