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方营造--重塑人地关系的上海存量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是一篇探讨如何通过微更新手段改善上海老旧社区公共空间质量的学术论文。该论文聚焦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存量空间问题,尤其是那些因历史发展而形成的老旧社区,这些区域往往面临着基础设施老化、公共空间不足以及居民生活品质下降等挑战。作者通过对上海多个典型老旧社区的实地调研与案例分析,提出了以“地方营造”为核心理念的微更新策略。
论文首先从理论层面梳理了“地方营造”的概念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价值。地方营造强调的是对特定地域文化、社会关系和空间形态的尊重与延续,主张通过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方式来提升公共空间的质量和使用效率。这种理念与传统的大规模拆迁重建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更注重居民参与、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在实践层面,论文选取了上海多个具有代表性的老旧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如杨浦区、虹口区等地的一些老式里弄住宅区。通过对这些地区的空间结构、居民需求、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深入调查,作者揭示了当前公共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功能单一、缺乏互动性、维护不足等。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成功的微更新案例,例如通过增设小型活动场地、绿化带、便民设施等方式,提升了社区的活力和居民的归属感。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微更新的具体实施路径。作者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包括以居民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多方协作的治理机制、因地制宜的空间改造方案等。这些策略不仅关注物理空间的改善,还强调社区内部的社会关系构建,倡导通过公共空间的再利用来促进邻里互动和社区认同感。
此外,论文还分析了微更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与限制。例如,资金来源有限、政策支持不足、居民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都可能影响项目的推进效果。因此,作者建议建立更加灵活的政策框架,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的参与,并加强政府与居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在结论部分,论文总结了地方营造理念在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中的重要性和可行性。作者认为,通过微更新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社区环境,还能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进而推动城市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论文也呼吁更多学者和实践者关注这一领域,探索适合中国城市特点的地方营造模式。
总体而言,《地方营造--重塑人地关系的上海存量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深度的研究成果。它不仅为上海乃至其他大城市的老旧社区更新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城市规划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