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地形对风景园林广场类环境夏季小气候热舒适感受的影响比较--以上海世纪广场和辰山植物园为例》是一篇研究城市公共空间微气候特征及其对人类热舒适度影响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通过实地测量与数据分析,探讨了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景观环境在夏季对人们热舒适感的影响,并以上海世纪广场和辰山植物园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热岛效应日益显著,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的热环境质量成为关注的焦点。风景园林广场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其热舒适性直接影响到人们的使用体验和健康状况。因此,研究地形因素如何影响这些空间的微气候特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研究方法方面,论文采用了实地观测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上海世纪广场和辰山植物园的地形特征、植被覆盖、建筑布局等进行详细调查,采集了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关键气象参数。同时,利用ENVI-met软件对两个场地进行了三维建模与模拟,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小气候的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风景园林广场的微气候环境。例如,在上海世纪广场,由于其地势相对平坦,且周围建筑密集,导致空气流通不畅,夏季热舒适度较低。而在辰山植物园,地形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高,形成了较为良好的通风和遮阴条件,从而有效改善了热环境质量。
此外,论文还发现,不同的地形结构会对局部风场产生影响,进而改变空气流动模式和热量分布。例如,在辰山植物园中,山体的存在可以引导气流形成自然通风通道,降低局部气温;而世纪广场由于缺乏地形变化,容易形成热滞留区,加剧了高温现象。
在热舒适度评估方面,论文采用PMV(Predicted Mean Vote)和PET(Physiologically Equivalent Temperature)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显示,辰山植物园在夏季的热舒适指数明显优于世纪广场,尤其是在午后高温时段,辰山植物园的热舒适度保持在一个较为舒适的范围内。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地形优化设计在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热舒适度方面的潜力。建议在未来的风景园林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地形因素,合理布置植被、水体和建筑,以改善微气候环境。例如,可以通过增加绿地面积、设置人工水景、优化建筑布局等方式,提高城市的热舒适水平。
最后,论文总结指出,地形是影响风景园林广场类环境夏季小气候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地形设计能够有效改善热环境质量,提升公众的使用体验。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结合更多的案例数据,探索不同地形条件下热舒适度的变化规律,为城市绿色空间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