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侗族傩戏咚咚推保护初探》是一篇关于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戏剧保护与传承的学术论文。该论文以贵州省黔东南地区侗族的傩戏“咚咚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一古老戏曲形式的文化价值、现存问题以及保护对策。论文旨在通过对“咚咚推”的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咚咚推”是侗族傩戏的一种,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宗教色彩。它起源于古代的巫术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音乐、舞蹈、戏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在侗族社会中,“咚咚推”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和精神寄托。其表演通常伴随着鼓声、锣声和唱腔,内容多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民间生活,反映了侗族人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论文首先介绍了“咚咚推”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作者指出,“咚咚推”作为侗族傩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由于受到现代社会变迁和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正面临着传承断层、观众减少、表演技艺失传等问题。论文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揭示了当前“咚咚推”所面临的困境。
其次,论文分析了“咚咚推”的文化价值。作者认为,“咚咚推”不仅是侗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集体记忆,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咚咚推”还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音乐结构、表演形式和语言风格都体现了侗族的艺术智慧。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咚咚推”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作者指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艺术形式逐渐被边缘化,而“咚咚推”也不例外。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可能会逐渐消失。因此,加强“咚咚推”的保护工作,不仅是对侗族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针对“咚咚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了多项建议。首先,应加强对“咚咚推”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鼓励老艺人传授技艺,同时吸纳年轻一代参与其中。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咚咚推”保护工作的投入,制定相关政策,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相关研究、培训和演出活动。此外,还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记录、网络传播等,扩大“咚咚推”的影响力,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
论文还强调了教育在“咚咚推”保护中的作用。作者建议将“咚咚推”纳入地方学校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对这一传统艺术的认知和兴趣。同时,鼓励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推动“咚咚推”从实践走向理论,形成更加系统的保护体系。
最后,论文总结指出,“咚咚推”作为侗族文化的代表,其保护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延续,也关系到整个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才能实现“咚咚推”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