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侗屋营造技艺的传承与保护--以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高步村传统营造活动为例》是一篇探讨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技艺保护与传承问题的研究论文。该论文聚焦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高步村的侗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通过实地调查、文献分析和访谈等方式,深入研究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传承机制以及面临的挑战。
论文首先介绍了侗族的传统建筑文化背景。侗族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侗族建筑以其独特的“干栏式”结构闻名,这种建筑形式不仅适应了当地湿热的气候条件,还体现了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其中,侗屋作为侗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
文章指出,高步村是通道侗族自治县最具代表性的侗族村落之一,其传统营造技艺保留较为完整。通过对高步村的实地考察,作者发现当地的侗屋建造仍然采用传统的木构架结构,并且在材料选择、施工工艺和装饰艺术等方面都保持了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些特点使得高步村成为研究侗族建筑技艺的理想样本。
在传承方面,论文分析了高步村侗屋营造技艺的传承方式。传统上,侗屋营造技艺主要依靠家族内部的口传心授方式进行传承,师傅带徒弟的模式是主要的传授方式。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逐渐减弱,许多老匠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此外,由于建筑材料和工具的现代化,传统技艺的实践空间受到压缩,进一步影响了其传承。
论文还探讨了侗屋营造技艺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尽管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意识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如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展相关培训等,但整体保护力度仍显不足。一方面,缺乏系统的保护规划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村民对传统技艺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保护工作难以深入推进。
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了多项保护与传承的建议。首先,应加强政策支持,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划,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传统技艺的研究、培训和推广。其次,应推动教育普及,将侗屋营造技艺纳入地方学校课程,提高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再次,应鼓励民间艺人参与传承工作,建立师徒制度,培养新一代的技艺传承人。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记录、虚拟现实展示等,增强侗屋营造技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论文最后强调,侗屋营造技艺不仅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实现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多方努力,才能确保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和发展。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