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从忽里洞海难残骸到马斯喀特宝船--黑石号考古项目评述》是一篇关于黑石号沉船考古发现与研究的学术论文,旨在探讨这一重要考古遗址的历史背景、文物价值及其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意义。该论文通过对黑石号沉船的考古发掘资料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唐代至宋代时期中国与东南亚、中东地区之间频繁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黑石号沉船是1998年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附近海域被发现的一艘阿拉伯商船,其沉没时间大约在公元830年左右,属于唐代中后期。这艘沉船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水下考古成果之一,因为它保存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金银器、铜镜等珍贵文物,为研究古代海上贸易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论文首先回顾了黑石号沉船的发现过程。1998年,一位名叫伊万·蒂尔曼的潜水员在勿里洞岛附近海域潜水时,意外发现了沉船的残骸。随后,由美国“海底探索公司”组织的考古团队对沉船进行了多次调查和发掘,最终确认这是一艘来自阿拉伯地区的商船,船上装载着大量来自中国的货物。这一发现引起了国际考古界的广泛关注。
接着,论文详细介绍了黑石号沉船所载文物的种类和数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是中国唐代的长沙窑瓷器,这些瓷器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品种丰富,包括碗、盘、壶、罐等日常用品。此外,还有大量的青瓷、白瓷以及金银器等,显示出当时中国陶瓷制造业的高度发达和对外贸易的繁荣。
论文还分析了黑石号沉船的考古意义。首先,它为研究唐代至宋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通过分析沉船上的文物,可以推测出当时的贸易路线、商品种类以及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其次,黑石号的发现也表明,唐代的中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造船技术和航海能力,能够远航至印度洋甚至更远的地区。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黑石号沉船的保护与研究现状。由于沉船位于深海区域,考古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如水压大、能见度低等。因此,研究人员采用了先进的水下摄影、三维扫描等技术手段,对沉船及文物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研究。同时,部分文物被转移到博物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展示,为公众提供了了解古代海上贸易的机会。
最后,论文总结了黑石号考古项目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它不仅填补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空白,也为理解古代国际贸易网络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黑石号的发现也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国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尤其是在古代全球贸易体系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从忽里洞海难残骸到马斯喀特宝船--黑石号考古项目评述》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论文,通过对黑石号沉船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古代海上贸易的繁荣景象,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