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二连盆地煤中稀土元素特征》是一篇关于中国北方二连盆地煤炭中稀土元素分布和富集特征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通过系统分析二连盆地不同地质时期的煤样,探讨了稀土元素在煤中的含量、赋存状态以及其与煤的成因和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对于理解煤中稀土元素的来源、迁移规律及其潜在的工业利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二连盆地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一个重要的含煤盆地,其煤炭资源丰富且具有独特的地质背景。该地区的煤主要形成于白垩纪时期,属于陆相沉积环境。由于该地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运动和多期次的沉积作用,使得煤中矿物成分和微量元素的分布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稀土元素作为一类重要的微量元素,在煤中的存在形式和富集机制成为研究的重点。
论文首先对二连盆地不同矿区的煤样进行了采集,并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ICP-MS)等现代分析手段,测定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结果显示,二连盆地煤中稀土元素的总含量较高,平均值远高于全球煤中稀土元素的平均水平。这表明二连盆地煤中稀土元素具有较强的富集能力,可能与其特殊的沉积环境和成煤作用有关。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二连盆地煤中稀土元素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球化学特征。轻稀土元素(如La、Ce、Pr)的含量普遍高于重稀土元素(如Gd、Tb、Dy)。这种分布模式可能与煤的母质来源、沉积环境以及后期的风化作用有关。此外,研究还发现,煤中稀土元素的富集程度与煤的灰分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稀土元素可能主要富集在煤中的矿物质中。
论文还探讨了二连盆地煤中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分析(EDS)等技术,研究人员发现稀土元素主要以独立矿物的形式存在,如磷灰石、锆石和独居石等。这些矿物通常与煤中的其他金属氧化物或硫化物共生,表明稀土元素的富集可能与煤的成岩过程和后期的热液活动有关。
此外,论文还分析了二连盆地煤中稀土元素的来源。研究认为,稀土元素主要来源于成煤植物的吸收和沉积物的搬运。在成煤过程中,植物能够从土壤中吸收一定量的稀土元素,并将其保存在煤中。同时,沉积物中的矿物颗粒也可能携带稀土元素进入煤层。因此,二连盆地煤中稀土元素的富集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研究还指出,二连盆地煤中稀土元素的富集可能对煤炭的综合利用产生重要影响。随着全球对稀土资源需求的增加,如何高效提取和利用煤中稀土元素成为研究热点。论文建议,未来应加强对煤中稀土元素的分离和提取技术研究,探索其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综上所述,《二连盆地煤中稀土元素特征》这篇论文通过对二连盆地煤中稀土元素的系统研究,揭示了其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和富集机制。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煤中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理解,也为今后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