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东濮凹陷沙三段异常高孔带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是一篇关于中国东部地区油气地质研究的重要论文。该论文聚焦于东濮凹陷沙三段地层中的异常高孔带,旨在揭示其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东濮凹陷位于中国东部的黄河三角洲地区,是渤海湾盆地的重要构造单元之一。该区域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其中沙三段作为主要的储层之一,其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对油气的储存和运移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在实际勘探过程中,发现部分区域的沙三段地层表现出异常高的孔隙度,这种现象引起了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
论文首先通过对东濮凹陷沙三段地层的岩心分析、测井数据和地震资料进行综合研究,系统梳理了异常高孔带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高孔带主要分布在特定的沉积相带内,如河道砂体、分流平原砂体等。此外,高孔带的分布还受到断裂构造、古地貌和沉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在成因机制方面,论文提出了多种可能的解释。首先,沉积作用是影响孔隙度的重要因素。在沙三段沉积时期,河流体系活跃,形成了大量砂质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具有良好的分选性和颗粒排列,有利于形成高孔隙度的储层。其次,后期的成岩作用也对孔隙度产生了显著影响。例如,溶蚀作用可以增加次生孔隙,而胶结作用则可能降低孔隙度。研究指出,在某些区域,溶蚀作用较为强烈,导致了异常高孔带的形成。
另外,构造活动也是影响高孔带形成的重要因素。东濮凹陷在地质历史中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这些运动可能导致了地层的变形和裂缝的发育。裂缝的存在不仅增加了储层的渗透性,也可能成为流体运移的通道,从而促进孔隙的进一步发育。论文通过分析断裂带附近的岩心和测井数据,证实了构造活动对高孔带形成的积极作用。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古地貌对高孔带分布的影响。在沙三段沉积时期,古地形起伏较大,不同部位的沉积条件存在差异。在低洼地带,沉积物堆积较厚,容易形成高孔隙度的储层;而在高地或隆起区,沉积物较少,孔隙度相对较低。因此,古地貌的控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孔带的空间分布。
论文还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高孔带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建立沉积演化模型和成岩作用模型,研究者能够更准确地预测高孔带的分布范围和发育程度。这种方法为后续的油气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勘探效率和成功率。
总体而言,《东濮凹陷沙三段异常高孔带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研究论文。它不仅丰富了我国油气地质学的理论体系,也为今后的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随着对高孔带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有望在东濮凹陷及其他类似地区发现更多优质的油气储层,推动我国能源产业的发展。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