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旱”何以成“灾”1932-1953年河西走廊西部“旱灾”表述研究》是一篇关于中国西北地区干旱灾害历史研究的学术论文。该论文聚焦于1932年至1953年间河西走廊西部地区的干旱现象,探讨了“旱”为何会被视为“灾”,以及这一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语境中是如何被构建和传播的。
河西走廊位于中国西北部,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通道,也是历史上重要的农业和畜牧业区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该地区长期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干旱成为影响当地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干旱本身并不一定构成灾害,它是否成为“灾”,往往取决于人类社会对自然条件的适应能力、资源分配方式以及政治经济结构等因素。
该论文通过分析历史文献、地方志、政府档案和媒体报道等资料,揭示了1932至1953年间河西走廊西部地区“旱灾”表述的变化过程。研究发现,在这一时期,干旱的描述从单纯的自然现象逐渐转变为具有社会意义的“灾害”,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和应对策略。
论文指出,在民国时期(1932年前后),河西走廊的干旱主要被视为一种自然现象,当时的政府和社会对干旱的关注更多集中于农业生产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灾害应对机制。而到了1949年后,随着新中国成立,国家开始重视自然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并将干旱纳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之中。此时,“旱灾”的表述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成为政府动员社会资源、实施救灾行动的重要依据。
此外,该论文还探讨了“旱灾”表述背后的政治和社会动因。例如,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干旱可能被用来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强调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政策成效。同时,不同的利益群体对于干旱的理解和反应也存在差异,这进一步影响了“旱灾”概念的传播和接受程度。
研究还提到,河西走廊的干旱问题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该地区的水资源日益紧张,加剧了干旱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因此,论文认为,理解“旱灾”的本质,不能仅停留在自然层面,还需要结合生态、经济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对1932至1953年间河西走廊西部“旱灾”表述的研究,该论文为理解中国西北地区自然灾害的历史演变提供了新的视角。它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干旱灾害的认识,也为当前和未来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历史借鉴。论文作者希望通过这项研究,推动学界对自然灾害与社会变迁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探讨,从而促进更加科学和全面的灾害管理实践。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