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The Ultra-Deep Petroleum Systems: A Case Study of Middle-Late Triassic Marine Carbonate in the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SW China》是一篇关于中国西部四川盆地西部坳陷区中—晚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系统的深入研究论文。该论文主要探讨了在超深层条件下,油气系统的形成、演化及其与地质构造、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论文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四川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油气产区之一,其地质构造复杂,油气资源丰富。然而,随着浅层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油气勘探逐渐向深层和超深层发展。西部坳陷区作为四川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良好的油气生成和保存条件,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域。该论文以中—晚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作为油气储层的可能性及成藏机制。
论文首先对研究区的地质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中—晚三叠世时期,四川盆地处于一个稳定的沉积环境,海水广泛覆盖,形成了大量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这些碳酸盐岩具有良好的孔隙性和渗透性,是理想的油气储层。同时,研究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包括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这些构造活动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油气系统方面,论文详细分析了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和保存过程。通过对有机质类型、成熟度以及生油窗的分析,研究发现中—晚三叠世的海相碳酸盐岩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且处于成熟的生油阶段,具备良好的油气生成潜力。此外,研究还揭示了油气从源岩向储层的运移路径,并结合地震数据和钻井资料,识别出多个潜在的油气聚集带。
论文还探讨了油气系统的保存条件。由于构造活动的影响,研究区存在多个断裂带和封闭构造,这些构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和保存。通过对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油气在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后仍然保持较好的保存状态,说明该地区具有良好的油气保存条件。
在研究方法上,论文采用了多种现代地质学研究手段,包括岩石学、地球化学、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等。通过对岩心样品的分析,获取了碳酸盐岩的矿物组成、孔隙结构和流体特征等信息。同时,利用地震资料和测井数据,构建了研究区的三维地质模型,为油气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四川盆地西部坳陷区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中—晚三叠世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系统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对该地区油气资源的认识,也为未来的勘探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该研究还对类似地质条件下的油气系统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总体而言,《The Ultra-Deep Petroleum Systems: A Case Study of Middle-Late Triassic Marine Carbonate in the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SW China》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论文。它不仅深化了对四川盆地油气系统的理解,也为我国深层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