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Petrogenesis of Permo-Triassic intrusive rocks in Northern Liaoning Province, NE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closure of the eastern Paleo-Asian Ocean》是一篇关于中国东北地区辽北地区二叠纪-三叠纪侵入岩的岩石成因及其对古亚洲洋东段闭合意义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详细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探讨了辽北地区侵入岩的形成机制,并进一步揭示了区域构造演化过程。
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的基本地质背景。辽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属于华北克拉通的东北缘,是古亚洲洋构造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亚洲洋是一个在晚古生代广泛存在的海洋,其闭合与多个造山带的形成密切相关。辽北地区的侵入岩主要分布在中生代的构造活动带内,这些岩体的形成与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密切相关。
研究团队通过对侵入岩的矿物组成、岩石类型以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发现这些岩体具有明显的火山岩特征,表明它们可能与地幔物质的上涌有关。此外,同位素年代学数据显示,这些侵入岩主要形成于二叠纪晚期至三叠纪早期,这与古亚洲洋闭合的时间框架相吻合。
在岩石成因方面,论文指出这些侵入岩可能来源于不同深度的地幔源区,并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通过对比不同岩性的地球化学参数,研究人员发现部分岩体表现出富集的微量元素特征,这可能与俯冲带流体的作用有关。这种地球化学特征支持了古亚洲洋板块向北俯冲并最终闭合的观点。
论文还讨论了侵入岩的构造环境。根据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同位素数据,研究人员认为这些侵入岩形成于一个伸展或碰撞的构造背景下。这一结论与古亚洲洋东段的闭合过程相一致,说明侵入岩的形成与区域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侵入岩对区域地质演化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辽北地区的侵入岩不仅记录了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地幔物质的活动,还反映了地壳增生和构造变形的过程。这些信息对于理解中国东北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的最后部分总结了主要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作者认为,进一步研究古亚洲洋闭合过程中的岩浆活动,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东亚大陆的构造演化。同时,建议结合更多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数据,以提高对区域构造历史的理解。
综上所述,《Petrogenesis of Permo-Triassic intrusive rocks in Northern Liaoning Province, NE China: Implications for the closure of the eastern Paleo-Asian Ocean》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它不仅提供了关于辽北地区侵入岩的详细资料,还为理解古亚洲洋的闭合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篇论文为区域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