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Ore-forming mechanism of the Weilasituo Sn-polymetallic deposit, NE China: Constraints from the bulk-rock and microchemistry, He-Ar isotopes and Re-Os dating》是一篇关于中国东北地区伟拉西特锡多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通过对矿区岩石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结合氦-氩同位素以及铼-锇定年技术,深入探讨了该矿床的形成过程和地质背景。
该研究区域位于中国东北部,属于重要的成矿带之一。伟拉西特锡多金属矿床是该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矿床之一,其矿化类型多样,包括锡、钨、铜、铅、锌等多种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复杂的构造演化和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本文通过系统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研究,揭示了矿床的成因机制。
在主量元素分析方面,研究发现矿区岩石表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表明其可能来源于不同来源的岩浆物质,并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微量元素分析进一步显示,矿石中富集了与锡矿化相关的元素,如锡、钨、铌、钽等,同时表现出与花岗质岩浆有关的特征。这些数据为矿床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
微区成分分析则进一步揭示了矿物的组成和演化过程。通过对矿石中的主要矿物如锡石、黄铁矿、辉钼矿等进行微区分析,研究者发现这些矿物的成分变化反映了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例如,锡石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变化可以指示成矿流体的温度、压力及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
氦-氩同位素分析是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矿石和围岩中的氦和氩同位素比值进行测定,研究者获得了关于成矿流体来源和演化的重要信息。结果表明,成矿流体可能来源于深部地壳或地幔,并且在上升过程中与地表水发生了混合。这一发现对于理解矿床的形成环境和流体来源具有重要意义。
Re-Os同位素定年技术的应用为矿床的形成时代提供了精确的年代学数据。通过对矿石中的辉钼矿进行Re-Os定年,研究者确定了该矿床的成矿时间大约在中生代晚期。这一结果不仅有助于厘清矿床的形成时期,也为区域成矿作用的时间序列提供了重要参考。
综合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微区成分、He-Ar同位素和Re-Os定年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伟拉西特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燕山期的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成矿过程可能经历了多阶段的流体活动,成矿流体来源于深部岩浆,并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混合作用。此外,构造活动对矿床的形成也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断裂系统为成矿流体的运移和聚集提供了通道。
本文的研究不仅深化了对伟拉西特锡多金属矿床的认识,也为类似矿床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揭示了复杂成矿系统的成因机制,展示了现代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技术在矿床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