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Mesozoic-Cenozoic exhumation history of Eastern Tian Shan and its geodynamic insight from DAFT and AFT data》是一篇探讨天山山脉东部中生代至新生代剥露历史及其地质动力学意义的学术论文。该研究通过分析低温热年代学数据,特别是双阶退火温度(DAFT)和氦-3/氦-4年龄(AFT)数据,揭示了天山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所经历的构造演化过程。这篇论文为理解天山地区的构造变形、地壳抬升以及剥露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天山山脉位于中国西北部,是欧亚大陆内部一个重要的造山带,其形成与古特提斯洋的闭合及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密切相关。天山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复杂,涉及多个构造阶段,包括前寒武纪基底的形成、古生代的造山作用、中生代的沉积与变形以及新生代的持续抬升和剥露。这些复杂的构造活动使得天山成为研究大陆造山带演化的重要区域。
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低温热年代学技术,其中DAFT和AFT数据是关键的分析手段。DAFT技术可以用于测定矿物在不同温度下的退火行为,从而推断岩石的冷却历史;而AFT数据则能够提供关于岩石从高温冷却到低温环境的时间信息,进而重建岩石的剥露历史。通过结合这两种方法,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确定天山东部地区在不同地质时期内的构造活动和地壳运动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天山东部地区的剥露历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中生代期间,该地区经历了较为缓慢的剥露过程,可能与区域性的构造抬升和侵蚀作用有关。进入新生代后,尤其是新近纪以来,剥露速率显著加快,这可能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对周边构造体系的影响密切相关。此外,研究还发现天山地区的剥露模式存在空间差异,东部地区可能受到更强烈的构造活动影响。
在地质动力学方面,该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通过对DAFT和AFT数据的综合分析,论文指出天山地区的构造演化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控制,包括板块碰撞、地壳缩短、断裂活动以及地幔动力学过程。研究认为,天山东部地区的构造活动可能与塔里木盆地的构造演化存在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反映了更大尺度的地质过程。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剥露历史与地貌演化之间的关系。研究显示,天山地区的剥露过程不仅影响了地表形态的演变,还可能对区域气候和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例如,地壳抬升可能导致局部气候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系统的发育和沉积物的搬运过程。
总体而言,《Mesozoic-Cenozoic exhumation history of Eastern Tian Shan and its geodynamic insight from DAFT and AFT data》是一篇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论文,它通过先进的低温热年代学技术,深入探讨了天山东部地区的构造演化历史,并揭示了其背后的地质动力学机制。这项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天山地区地质演化的认识,也为全球范围内的造山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