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Instability mechanism and engineering cases of surrounding rock in deep high stress weak strata caverns》是一篇关于深部高应力弱层洞室围岩失稳机理及工程案例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针对地下工程中常见的复杂地质条件,特别是深部高应力环境下弱层岩体的稳定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地下空间开发日益增多,尤其是在矿山、隧道、地铁等工程中,深部高应力弱层洞室的稳定性问题成为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关键难题。因此,该论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论文首先分析了深部高应力弱层洞室的地质特征和力学特性。深部地层通常承受较高的水平和垂直应力,同时由于岩体结构松散、裂隙发育、强度低,导致其在受到外部扰动时容易发生破坏。论文指出,在这种条件下,围岩的变形行为呈现出非线性和时间依赖性,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围岩的变形逐渐累积并最终可能导致失稳。此外,弱层岩体的承载能力较低,容易形成局部塌方或整体滑动,增加了工程风险。
其次,论文探讨了围岩失稳的主要机制。通过对现场监测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的综合分析,作者提出了几种典型的失稳模式。其中包括剪切破坏、拉伸破坏以及蠕变破坏等。其中,剪切破坏主要发生在弱层岩体内部或与周围岩体的接触面上,而拉伸破坏则多出现在岩体的张裂区域。蠕变破坏则是由于长期受力作用下岩体的缓慢变形积累而导致的最终破坏。这些机制的识别对于预测围岩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程案例部分,论文选取了多个典型的深部高应力弱层洞室工程进行分析。例如,某矿山巷道工程中,由于岩体破碎且处于高地应力环境,导致巷道顶板频繁出现塌落现象。通过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研究人员发现,巷道顶部的岩体在受到支护结构约束后发生了塑性变形,并最终因无法承受持续的荷载而发生破坏。论文详细描述了该工程的施工过程、支护措施以及后续的监测数据,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
另一个案例是某城市地铁隧道工程,该工程穿越软弱地层,面临较大的沉降和变形风险。论文通过对比不同支护方案的效果,评估了锚杆、喷射混凝土以及注浆加固等措施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采用联合支护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围岩的稳定性,减少变形量,从而保障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此外,论文还强调了动态监测的重要性,建议在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控围岩状态,以便及时调整支护策略。
除了具体案例,论文还讨论了深部高应力弱层洞室围岩稳定性的评价方法。作者提出了一套基于岩体质量指标(如RMR、Q系统)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评估体系。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定量分析岩体的稳定性,还可以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论文还介绍了多种先进的监测技术,如光纤传感、微震监测和三维激光扫描等,这些技术能够实时获取围岩的变形信息,为工程决策提供支持。
最后,论文总结了深部高应力弱层洞室围岩失稳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工程对策。包括优化支护设计、加强地质勘探、采用先进的监测手段以及合理控制施工进度等。作者认为,只有通过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力学性能和工程实践,才能有效预防围岩失稳,确保地下工程的安全运行。
总之,《Instability mechanism and engineering cases of surrounding rock in deep high stress weak strata caverns》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的论文。它不仅深入探讨了深部高应力弱层洞室围岩的失稳机理,还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该研究成果对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