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Exploration of the Wuro deposit, southern Gangdese arc: Implications for the epithermal gold mineralisation in the Paleogene Lingzizong volcanic rocks》是一篇关于西藏南部冈底斯弧带中Wuro金矿床的勘探研究论文。该论文聚焦于研究这一地区与新生代林子宗火山岩相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化现象,旨在揭示其成矿机制、矿化特征以及对区域成矿作用的启示。通过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等手段,论文为理解高原地区的金矿成因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该论文的研究背景源于西藏南部冈底斯构造带的复杂地质环境。冈底斯弧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密切相关。在这一过程中,大量的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作用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包括金、铜、铅、锌等多种金属矿床。其中,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epithermal gold deposits)被认为是该地区最具经济价值的矿产之一。Wuro矿床作为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吸引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论文首先介绍了Wuro矿床的地质背景。该矿床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附近,处于冈底斯弧的南缘地带。矿区主要出露的地层为新生代林子宗群火山岩,包括安山岩、英安岩及流纹岩等。这些火山岩具有明显的喷发沉积特征,并且广泛发育断裂构造,为金矿化提供了良好的成矿空间。此外,矿区内还发育有较多的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等蚀变带,这些蚀变现象与金矿化密切相关。
在矿化特征方面,论文详细描述了Wuro矿床的矿体形态、矿物组成以及矿化类型。矿体主要呈脉状或网状分布,沿断裂带延伸,受控于构造裂隙系统。金矿化主要以自然金为主,伴生少量银、铜、铅等元素。矿石结构多为细粒浸染状或脉状,常见有黄铁矿、方解石和石英等矿物共生。此外,论文还指出,矿化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可能受到次火山热液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探讨Wuro矿床的成因,论文结合了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结果。通过对矿石样品进行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发现其地球化学特征与大陆碰撞背景下形成的火山岩有关。同时,硫同位素分析表明,金矿化的硫源主要来自地壳物质,而非深部地幔来源。这支持了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成因模式,即金来源于上地壳的热液流体,并在构造控制下富集。
论文还讨论了Wuro矿床的成矿时代及其在区域成矿体系中的意义。通过锆石U-Pb年代学测定,确定矿区火山岩的形成年龄约为35-40百万年,属于新生代早期。这与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相吻合,说明该地区的金矿化可能发生在高原抬升初期。此外,Wuro矿床的发现为研究冈底斯弧带的成矿潜力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寻找类似矿床提供了参考。
最后,论文总结了Wuro矿床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作者认为,该矿床的成矿机制与构造-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应进一步研究其与区域构造演化的关系。此外,建议加强对周边地区的勘探工作,以发现更多类似的金矿化点。同时,论文强调了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在高原地区的重要性,特别是在高海拔、复杂地质条件下寻找矿产资源时,需要结合多种地质和地球化学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综上所述,《Exploration of the Wuro deposit, southern Gangdese arc: Implications for the epithermal gold mineralisation in the Paleogene Lingzizong volcanic rocks》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研究论文。它不仅深化了对西藏南部金矿成因的理解,也为区域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随着对该地区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有望发现更多具有经济价值的矿床,为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