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Electro-peroxone技术处理地表水过程中含氯消毒副产物生成的研究》是一篇探讨新型水处理技术对饮用水安全影响的学术论文。该研究聚焦于Electro-peroxone技术在处理地表水过程中的应用,并特别关注其在产生含氯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BPs)方面的表现。随着全球对水质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氯化消毒方法虽能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但其产生的DBPs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风险,因此寻找更安全、高效的消毒技术成为当前水处理领域的重点课题。
Electro-peroxone技术是一种结合电化学氧化与过氧化氢(H₂O₂)氧化的高级氧化工艺(AOP)。该技术通过电解产生羟基自由基(·OH),同时加入H₂O₂以增强氧化能力,从而实现对有机污染物和微生物的有效去除。相较于传统的氯化消毒,Electro-peroxone技术能够减少DBPs的生成,提高水质安全性。然而,由于其涉及多种氧化剂和复杂的反应机制,研究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产生的DBPs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通过实验分析了Electro-peroxone技术在不同操作条件下的运行效果,并评估了其对地表水中含氯DBPs生成的影响。实验中选取了多种典型DBPs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三卤甲烷(THMs)、卤乙酸(HAAs)等,这些化合物是氯化消毒过程中最常见的副产物。研究结果表明,在Electro-peroxone系统中,随着H₂O₂投加量的增加,部分DBPs的生成量有所下降,这可能是由于H₂O₂增强了氧化反应,减少了氯与有机物之间的反应机会。
此外,研究还发现,Electro-peroxone技术在降低DBPs生成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潜力,尤其是在控制氯仿、二溴一氯甲烷等THMs类物质方面效果显著。然而,某些特定的DBPs如三溴甲烷的生成量却有所上升,这提示在优化Electro-peroxone工艺时需综合考虑不同因素,以避免产生新的环境风险。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Electro-peroxone技术中各参数对DBPs生成的影响,包括电流密度、H₂O₂浓度、反应时间以及进水水质等因素。结果显示,电流密度的增加有助于提高氧化效率,但同时也可能促进某些DBPs的形成。因此,合理调控电流密度对于平衡处理效果与DBPs控制至关重要。同时,H₂O₂的投加量也需要精确控制,过量的H₂O₂可能导致自由基过度反应,进而引发新的副产物。
研究还指出,地表水中的天然有机物(NOM)是影响DBPs生成的重要因素。NOM的存在会与氯发生反应,形成多种DBPs,而Electro-peroxone技术在降解NOM的同时,也能有效抑制其与氯的反应,从而降低DBPs的生成。这一发现为未来优化Electro-peroxone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Electro-peroxone技术处理地表水过程中含氯消毒副产物生成的研究》为水处理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通过先进氧化技术减少氯化消毒带来的健康风险。该研究不仅揭示了Electro-peroxone技术在DBPs控制方面的潜力,也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该技术与其他消毒方法的协同作用,以实现更高效、更安全的水处理目标。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