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Deciphering late Tertiary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of SE Asia》是一篇关于东南亚地区晚第三纪大陆内部变形的学术论文,旨在探讨该区域在地质历史中所经历的构造变形过程。论文通过综合分析地质、地球物理和古地磁数据,揭示了东南亚地区在晚第三纪期间所发生的复杂构造演化过程,为理解该地区的地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东南亚地区位于多个板块的交汇处,包括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这种复杂的板块相互作用导致了该地区丰富的地质构造特征,如山脉的形成、断层活动以及地震的发生。论文特别关注的是晚第三纪时期(约2300万年前至260万年前)发生在东南亚大陆内部的变形现象,这一时期的构造活动对现代地形和地质结构具有重要影响。
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学分析、古地磁测量以及地震反射剖面的解释。通过对不同地质单元的年代测定和构造特征的对比,研究人员能够重建该地区在晚第三纪期间的构造演化过程。此外,论文还利用了数值模拟技术,以进一步验证和解释观察到的构造变形模式。
研究发现,东南亚地区的晚第三纪构造变形主要受到印度-欧亚碰撞的影响。随着印度板块向北移动并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这一过程不仅导致了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还引发了周边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变化。这些应力场的变化使得东南亚大陆内部发生了广泛的断裂活动和地壳缩短,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构造地貌特征。
论文指出,东南亚地区的构造变形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例如,在缅甸和泰国地区,由于受到印度板块俯冲的影响,构造变形更为显著;而在越南和老挝地区,构造活动则相对较少。这种空间上的差异性反映了不同区域在构造演化过程中所受到的应力条件和地质背景的不同。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晚第三纪构造变形对区域地质环境的影响。例如,构造活动可能导致了地表水系的重新分布,改变了河流的流向和流域格局。同时,构造变形还可能影响了沉积盆地的发育,进而对油气资源的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文的研究结果对于理解东南亚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提供了关于该地区构造变形的新认识,还为后续的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探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此外,研究结果还可以用于评估该地区的地震风险,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总体而言,《Deciphering late Tertiary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of SE Asia》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其研究内容涵盖了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构造地质学等多个领域。通过对晚第三纪构造变形的深入探讨,论文为理解东南亚地区的地质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