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Apatite fission track data reveal the Mid-Miocene re-activity of the Baiganhu Fault, part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Tibet》是一篇关于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研究论文。该论文通过分析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揭示了巴音郭勒断裂带在中中新世时期重新活动的地质过程,为理解青藏高原北部的构造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显著的地质构造之一,其形成和演化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密切相关。其中,阿尔金断裂带(Altyn Tagh Fault)是青藏高原北部的重要断裂系统,被认为是控制高原地壳变形的关键构造之一。而巴音郭勒断裂带(Baiganhu Fault)则是阿尔金断裂带的一部分,位于中国新疆和西藏交界处,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该研究通过采集巴音郭勒断裂带不同位置的岩石样本,并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以确定该断裂带在地质历史中的活动时间。磷灰石裂变径迹是一种常用的热年代学方法,能够提供岩石冷却历史的信息,从而推断断裂活动的时间和速率。
研究结果表明,巴音郭勒断裂带在中中新世时期(约16至12百万年前)经历了明显的重新活动。这一发现挑战了以往认为该断裂带主要活跃于晚新生代的观点,表明其活动可能更早且持续时间更长。此外,研究还发现该断裂带的活动可能与青藏高原北部的地壳缩短和构造应力场的变化有关。
通过对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的详细分析,研究人员进一步探讨了巴音郭勒断裂带的运动模式及其对区域构造演化的影响。他们发现,在中中新世时期,该断裂带可能经历了多期次的活动,包括走滑运动和正断层活动。这些活动可能与周围构造体系的变化有关,如东昆北断裂带和西昆仑山前断裂带的活动。
该研究不仅为巴音郭勒断裂带的活动历史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理解青藏高原北部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通过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研究人员能够更全面地认识该地区的构造动力学过程。
此外,该论文的研究方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作为一种有效的热年代学手段,能够揭示岩石冷却历史,从而推断断裂活动的时间和强度。这种方法的应用为其他类似构造带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研究还指出,巴音郭勒断裂带的重新活动可能对区域地貌演化和地震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在中中新世时期,该断裂带的活动可能导致了局部地壳的抬升和沉降,进而影响了区域的地形变化。同时,这种构造活动也可能增加了该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总体而言,《Apatite fission track data reveal the Mid-Miocene re-activity of the Baiganhu Fault, part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Tibet》是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地质学论文。它通过先进的热年代学方法,揭示了巴音郭勒断裂带在中中新世时期的重新活动,为理解青藏高原北部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这项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该地区地质历史的认识,也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