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A combined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three disulfide-based flavouring agents for copper corrosion in 0.5 M sulfuric acid》是一篇关于铜在0.5M硫酸溶液中腐蚀行为及其抑制剂效果的综合性研究论文。该论文结合实验与理论方法,探讨了三种基于二硫键的香料化合物对铜腐蚀的抑制作用。通过系统的研究,作者不仅揭示了这些化合物作为缓蚀剂的有效性,还深入分析了其作用机制,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论文首先介绍了铜在酸性环境中的腐蚀现象。由于铜在硫酸等强酸溶液中容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材料的快速损耗,因此研究有效的缓蚀剂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缓蚀剂通常包括有机化合物如胺类、硫醇类或含氮化合物,而本文则关注于三种新型的二硫键结构香料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来源于天然香料或合成香料,因其分子中含有两个硫原子,可能具备较强的吸附能力和抗氧化性能。
实验部分采用了多种电化学技术来评估这三种化合物的缓蚀效果。例如,循环伏安法(CV)用于研究铜表面的电化学行为,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和交流阻抗谱(EIS)则用来测定腐蚀电流密度和界面阻抗的变化。此外,还进行了失重实验,以定量分析不同浓度下缓蚀剂对铜腐蚀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三种二硫键化合物均表现出良好的缓蚀性能,其中一种化合物在0.1 mol/L浓度下即可将腐蚀速率降低至未添加时的约30%。
为了进一步理解这些化合物的缓蚀机理,论文还利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这些化合物在铜表面上的吸附行为以及它们的电子结构特性。计算结果显示,这些二硫键化合物能够有效地吸附在铜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阻止腐蚀介质的接触。同时,它们的最高占据分子轨道(HOMO)和最低未占据分子轨道(LUMO)之间的能隙较小,说明它们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有助于与铜表面发生相互作用。
此外,论文还比较了不同结构的二硫键化合物之间的缓蚀性能差异。研究发现,分子中硫原子的数量、取代基的类型以及分子的极性等因素都会影响其缓蚀效果。例如,含有更多硫原子的化合物通常表现出更强的吸附能力,而极性较强的取代基则有助于提高分子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和扩散速度,从而增强缓蚀效果。
除了实验和理论分析,论文还讨论了这些二硫键香料化合物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在优势。由于这些化合物通常来源于天然产物,因此相较于传统缓蚀剂,它们可能更加环保且对人体无害。这使得它们在食品工业、化工生产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论文也指出,目前的研究仍局限于实验室条件,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其在实际工况下的稳定性、成本效益以及与其他添加剂的协同效应。
综上所述,《A combined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three disulfide-based flavouring agents for copper corrosion in 0.5 M sulfuric acid》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的研究论文。它不仅为铜腐蚀的抑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新型环保缓蚀剂的设计与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通过实验与理论的结合,论文展示了科学研究在解决工程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