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19洪灾对石家庄市水电站造成损害的原因与分析》是一篇探讨2023年7月19日石家庄市遭遇特大暴雨引发的洪灾对当地水电站造成的破坏及其原因分析的学术论文。该论文通过实地调查、历史数据对比以及专家访谈等多种方式,全面梳理了此次洪灾对石家庄市主要水电站的影响,并深入剖析了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和相关因素。
论文首先回顾了石家庄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石家庄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属于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容易形成强降雨天气。此外,石家庄市境内有多条河流,如滹沱河、沙河等,这些河流在汛期时容易发生洪水。虽然石家庄市有多个水电站,但多数为中小型电站,其设计标准和抗洪能力相对有限,这为后续洪灾中水电站受损埋下了隐患。
其次,论文详细分析了2023年7月19日的极端天气情况。当天,石家庄市遭遇了罕见的强降雨,部分地区24小时内降水量超过200毫米,远超历史同期水平。这种极端天气导致多条河流水位迅速上涨,部分河道出现决堤现象,直接威胁到沿河分布的水电站安全。同时,强降雨还引发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进一步加剧了水电站的受灾程度。
论文指出,此次洪灾对石家庄市水电站造成的损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水坝结构受损,部分水库水位超过警戒线,导致泄洪设施超负荷运行;二是输电线路和变电站被洪水淹没,影响了水电站的正常供电;三是机电设备因进水而损坏,影响了发电能力;四是部分水电站因洪水冲击导致基础设施损毁,需进行大规模维修。
在原因分析方面,论文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加,以及区域内的地形地貌特点。石家庄市地势起伏较大,部分水电站位于山区,容易受到山洪和泥石流的影响。同时,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增加了洪涝灾害的风险。
人为因素方面,论文认为部分水电站的设计标准偏低,缺乏足够的防洪能力。一些老旧水电站由于建设时间较早,未充分考虑现代极端天气条件下的防洪需求。此外,部分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监管不到位、维护不及时等问题,也加剧了洪灾对水电站的破坏。
论文还提到,尽管石家庄市政府在灾后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包括紧急疏散群众、抢修受损设施、启动应急电源等,但由于灾情严重,仍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论文建议未来应加强水电站的防洪能力建设,提高设计标准,完善应急预案,并加强对水利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综上所述,《7.19洪灾对石家庄市水电站造成损害的原因与分析》这篇论文通过对灾害事件的详细研究,揭示了洪灾对水电站的破坏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这对于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和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