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3-2015年福建地区多回击闪电特征研究》是一篇关于福建地区多回击闪电特性的研究论文,旨在通过分析2013年至2015年间福建地区的闪电数据,探讨多回击闪电的分布规律、发生频率以及其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该研究对于理解区域雷电活动特性、提升防雷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的研究背景源于福建地区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温暖湿润,夏季高温多雨,是雷电活动频繁的区域之一。由于多回击闪电在雷电灾害中具有较大的破坏力,因此对其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多回击闪电是指一次闪电过程中包含多个回击现象,这些回击之间间隔较短,通常在毫秒级,且可能对地面设施造成连续性损害。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福建省气象局提供的雷电定位系统(LIS)和闪电探测网络。通过对这三年间记录的闪电事件进行筛选和分类,研究人员提取了多回击闪电的相关参数,包括回击次数、时间间隔、电流强度、空间分布等信息。此外,还结合同期的气象数据,如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分析多回击闪电发生的气象条件。
研究结果表明,福建地区多回击闪电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其中,夏季是多回击闪电最活跃的季节,特别是在7月至9月期间,多回击闪电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此外,福建南部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更容易发生多回击闪电,这可能与沿海地区丰富的水汽和强烈的对流活动有关。
在时间分布上,多回击闪电主要集中在下午至傍晚时段,这与雷暴云的发展过程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多回击闪电的回击次数通常为2到4次,少数情况下可达5次以上。同时,回击之间的间隔时间大多在10毫秒以内,显示出较强的连续性。
从电流强度来看,多回击闪电的峰值电流普遍较高,部分回击的电流值超过100千安。这种高电流特性使得多回击闪电对输电线路、通信设备和建筑物等构成较大威胁。因此,研究多回击闪电的电流特征对于制定有效的防雷措施至关重要。
论文还探讨了多回击闪电与雷暴云结构的关系。通过分析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研究发现多回击闪电多出现在强对流云团中,尤其是积雨云的中下部区域。这说明多回击闪电的发生与云内电荷分布、冰粒子碰撞等物理过程密切相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多回击闪电的发生与地形因素有一定关联。福建地区山地较多,地形起伏对气流的扰动作用明显,容易形成局部强对流天气,从而促进多回击闪电的产生。因此,在防雷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地形因素的影响。
该研究不仅为福建地区雷电监测和预警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全国其他类似气候区的雷电研究提供了参考。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数据时间范围,结合更精细的气象观测资料,以提高对多回击闪电特征的识别和预测能力。
综上所述,《2013-2015年福建地区多回击闪电特征研究》是一篇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学术论文,通过对多回击闪电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在福建地区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为雷电灾害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