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陕西凤县马蹄沟-庙沟金矿区控矿构造特征》是一篇关于地质构造与金矿成矿关系的学术论文。该论文主要研究了陕西省凤县地区的马蹄沟和庙沟金矿区的构造特征,分析了这些区域内的控矿构造对金矿形成和分布的影响。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构造体系以及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系统研究,论文为该地区金矿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的地质背景。陕西凤县位于秦岭造山带的北缘,属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带的一部分。该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马蹄沟和庙沟金矿区位于凤县南部,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主要包括前寒武系变质岩和中生代沉积岩,同时发育有较多的断裂构造和侵入岩体。这些地质条件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构造环境。
在构造特征方面,论文详细分析了区内主要的断裂构造体系。研究认为,马蹄沟-庙沟金矿区的主要控矿构造包括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带,这些断裂带不仅控制了金矿的分布范围,还为成矿流体的运移和富集提供了通道。其中,北西向断裂带是金矿化最为密集的区域,具有明显的控矿作用。此外,论文还指出,局部的褶皱构造和次级断裂对金矿的富集也有一定的影响。
论文进一步探讨了构造与金矿化的关系。通过对比不同构造单元中的矿化特征,研究发现,金矿化主要集中在断裂交汇部位、褶皱轴部及岩浆侵入接触带附近。这些区域由于构造应力集中,容易形成裂隙和空隙,有利于成矿流体的聚集和沉淀。同时,构造活动还可能引起地热流体的循环,促进金元素的迁移和富集。
在成矿机制方面,论文结合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分析了金矿形成的构造动力学背景。研究认为,马蹄沟-庙沟金矿区的金矿化主要与印支期和燕山期的构造运动有关。印支期的碰撞造山作用为区域奠定了构造基础,而燕山期的构造活动则进一步改造了原有的构造体系,并促进了金矿的形成。此外,论文还指出,构造活动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岩浆侵入可能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和部分成矿物质。
论文还对金矿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研究表明,金矿化主要受控于断裂构造的分布和性质,且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带性。靠近主干断裂的区域矿化强度较高,而远离断裂的区域矿化较弱。同时,不同方向的断裂带对矿化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北西向断裂带的控矿作用更为显著。
最后,论文对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作者认为,该研究为理解陕西凤县金矿区的构造控矿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也为今后的找矿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结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深入探讨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提高对该地区金矿资源的认识水平。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