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陇中盆地北部会宁地区中新世红土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是一篇关于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交叉领域的研究论文,主要探讨了中国西北地区陇中盆地北部会宁地区的红土剖面的磁性地层特征。该论文通过对红土沉积物的磁性特性进行系统分析,旨在建立该区域的地层年代框架,并进一步理解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气候变化以及沉积环境演变过程。
陇中盆地位于中国黄土高原的西部,是研究黄土-古土壤序列的重要区域之一。会宁地区作为该盆地的一部分,其红土剖面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红土是一种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沉积物,通常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因此对红土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古气候的变化历史。而磁性地层学则是通过分析岩石或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确定其形成年代的一种方法,它在地层划分和全球地层对比中起着关键作用。
该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区的地质背景,包括会宁地区的构造特征、地貌演化以及红土沉积的分布情况。作者指出,会宁地区的红土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地带,其沉积厚度较大,且具有明显的成层性。这些红土层通常与古土壤层交替出现,反映了第四纪以来的气候波动。
在研究方法方面,论文采用了磁性地层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对红土剖面进行磁化率测量、古地磁极性测定以及磁性矿物成分分析等手段,获取了相关的数据。磁化率是反映沉积物中磁性矿物含量的一个重要参数,可以用于识别沉积环境的变化。而古地磁极性测定则能够帮助确定沉积物的形成年代,因为地球磁场的历史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研究结果表明,会宁地区的红土剖面显示出明显的磁性极性反转特征,这与全球标准的古地磁年表相吻合。通过将红土层的磁性极性与已知的古地磁事件进行对比,作者成功地建立了该剖面的地层年代序列。研究还发现,红土层的磁化率变化与气候因素密切相关,例如在温暖湿润的时期,磁化率较高,而在寒冷干燥的时期,磁化率较低。
此外,该论文还探讨了红土沉积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作者认为,会宁地区的红土主要来源于风力搬运的细粒物质,这些物质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沉积下来,形成了不同性质的红土层。同时,红土中的磁性矿物可能受到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导致其磁性特征发生变化。
该研究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为陇中盆地的地质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也为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层划分和古气候重建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磁性地层学的方法,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确定红土剖面的年代,从而更好地理解该地区在新生代以来的地质历史。
总体而言,《陇中盆地北部会宁地区中新世红土剖面的磁性地层学研究》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论文,其研究成果对于地质学、古气候学以及沉积学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红土沉积的认识,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