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与磺胺二甲基嘧啶在生物炭上的竞争吸附行为及机制》是一篇研究有机污染物在生物炭表面吸附行为的学术论文。该研究聚焦于两种常见的有机污染物——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磺胺二甲基嘧啶(SM2),探讨它们在生物炭上的竞争吸附行为及其背后的吸附机制。通过实验分析和理论模型,论文揭示了这两种污染物在生物炭上的吸附过程,并为水体污染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是一种常用的增塑剂,广泛用于塑料制品中。由于其疏水性强、易溶于有机溶剂且难降解,DBP在环境中容易积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磺胺二甲基嘧啶则是一种常用的抗生素药物,常通过农业和医疗废水进入水体,具有一定的生态毒性。两者均属于典型的新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
生物炭作为一种新型的吸附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积、丰富的孔隙结构以及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污染物的去除过程中。近年来,生物炭在吸附有机污染物方面的应用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关于多种污染物在生物炭上的竞争吸附行为的研究仍较为有限。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DBP与SM2在生物炭上的竞争吸附行为,以更全面地理解生物炭在实际应用中的吸附性能。
在实验设计方面,研究者采用了批处理吸附实验方法,分别考察了单一污染物和混合污染物体系下DBP与SM2在不同生物炭上的吸附情况。实验中使用了多种不同制备条件下的生物炭样品,包括不同热解温度和原料来源的生物炭,以探究其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还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等手段对生物炭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
实验结果表明,DBP和SM2在生物炭上的吸附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物炭的表面性质、污染物的分子结构以及溶液的pH值等。在单一污染物体系中,DBP的吸附量通常高于SM2,这可能与其较强的疏水性有关。而在混合体系中,两种污染物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吸附现象,吸附量受到彼此的影响。随着污染物浓度的增加,竞争效应更加显著。
为了进一步阐明吸附机制,研究者结合了吸附动力学和等温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BP和SM2在生物炭上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吸附过程主要由化学吸附主导。此外,Langmuir等温线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吸附数据,表明吸附过程可能发生在生物炭的单层吸附位点上。
研究还发现,生物炭的表面官能团在吸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FTIR分析,研究者观察到生物炭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如羟基、羧基和醚氧)与污染物分子之间可能存在氢键作用或静电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不仅影响了吸附能力,也决定了竞争吸附的程度。
此外,研究还探讨了溶液pH对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升高,DBP的吸附量略有下降,而SM2的吸附量则有所增加。这可能是因为pH变化影响了污染物的离子化状态以及生物炭表面电荷的变化,从而改变了吸附机制。
综上所述,《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与磺胺二甲基嘧啶在生物炭上的竞争吸附行为及机制》这篇论文通过系统的实验和理论分析,深入探讨了两种有机污染物在生物炭上的吸附行为及其竞争机制。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生物炭吸附性能的研究内容,也为水体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污染物组合的吸附行为,以及生物炭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潜力。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