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诸广岩体南部长排铀矿床勘查模式与找矿预测》是一篇关于中国南方地区铀矿资源勘查的重要论文。该论文聚焦于诸广岩体南部的长排铀矿床,探讨了其地质特征、成矿规律以及找矿方向,为区域铀矿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诸广岩体位于中国华南地区的南岭成矿带,是重要的铀矿成矿区之一。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具备良好的成矿条件。长排铀矿床作为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研究意义。论文通过对该矿床的详细地质调查和综合分析,总结出了其独特的勘查模式。
论文首先介绍了诸广岩体的地质背景,包括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基本地质特征。作者指出,该区域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形成了复杂的断裂体系,这些断裂体系为铀矿的富集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空间。同时,岩浆侵入作用也对成矿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花岗岩类岩石中的铀含量较高,是成矿的重要来源。
在矿床特征方面,论文详细描述了长排铀矿床的矿体形态、矿石类型、矿物组合及地球化学特征。矿体主要呈脉状或透镜状分布,受断裂控制明显。矿石以细粒结构为主,主要含铀矿物包括沥青铀矿、晶质铀矿等。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矿石中铀的富集与围岩的蚀变作用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硅化、碳酸盐化和黏土化等蚀变带中,铀的浓度显著升高。
论文还系统总结了长排铀矿床的成矿模式。作者认为,该矿床属于典型的热液型铀矿,成矿过程受到多因素控制,包括构造控矿、岩浆热液流体的运移以及后期的氧化还原环境变化。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岩浆活动,通过断裂系统上升并与围岩发生反应,最终形成富铀矿体。
在找矿预测方面,论文提出了基于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的综合找矿方法。作者建议在类似地质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断裂带、蚀变带以及岩浆接触带等地质构造部位进行勘探。此外,结合遥感影像和地表矿化信息,可以有效圈定潜在的找矿靶区。
论文还强调了现代勘查技术的应用,如三维地质建模、地球物理探测和同位素示踪等手段,对于提高找矿效率和精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更准确地识别矿体的空间分布和成矿潜力,从而指导后续的勘探工作。
总的来说,《诸广岩体南部长排铀矿床勘查模式与找矿预测》是一篇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研究论文。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南方铀矿资源的成矿理论,也为今后的铀矿勘查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此类研究将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