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西昆仑造山带原特提斯洋俯冲作用新证据来自高镁及镁闪长岩类识别》是一篇关于地质学领域的研究论文,主要探讨了西昆仑造山带中与原特提斯洋俯冲作用相关的岩石类型及其地质意义。该论文通过分析高镁及镁闪长岩类的特征,为理解西昆仑地区古地理演化和板块构造提供了新的证据。
西昆仑造山带位于中国西部,是青藏高原北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原特提斯洋作为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在早古生代时期曾广泛分布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随着板块的碰撞和俯冲作用,原特提斯洋逐渐闭合,形成了复杂的造山带结构。然而,由于地质记录的不完整性,对于原特提斯洋的具体俯冲过程以及相关岩浆活动的认识仍然存在诸多争议。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是西昆仑造山带中的高镁及镁闪长岩类岩石。这类岩石通常形成于俯冲带环境,具有较高的镁含量和特定的矿物组合,能够反映深部地幔物质的参与以及俯冲板片的熔融过程。通过对这些岩石的地球化学分析和同位素测定,研究人员发现它们具有明显的俯冲带特征,如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这表明它们可能来源于俯冲板片的熔融或地幔楔的交代作用。
此外,论文还结合了岩石的年代学数据,确定了这些高镁及镁闪长岩的形成时代。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岩石主要形成于晚志留世至早泥盆世,这一时期正是原特提斯洋发生强烈俯冲作用的关键阶段。这一发现为原特提斯洋的闭合时间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时间约束。
论文进一步讨论了这些岩石的成因机制。研究人员认为,高镁及镁闪长岩的形成可能与俯冲带中流体的迁移有关,流体促进了地幔楔的熔融,并导致了岩浆的生成。同时,这些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可能与地壳物质发生了混合,从而形成了具有复杂成分的岩石。这种岩浆作用不仅反映了俯冲带的动力学过程,也为理解造山带的演化提供了关键线索。
在地质构造背景方面,论文指出西昆仑造山带位于古亚洲洋与原特提斯洋之间的过渡区域,其构造演化受到多个板块相互作用的影响。原特提斯洋的俯冲作用不仅影响了西昆仑地区的岩浆活动,还对整个青藏高原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对西昆仑地区俯冲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揭示更大范围内的构造演化历史。
除了对原特提斯洋俯冲作用的探讨,该论文还强调了高镁及镁闪长岩类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性。这类岩石不仅可以作为俯冲作用的指示矿物,还能帮助识别不同构造环境下的岩浆来源和演化过程。因此,它们在研究板块构造、地幔动力学以及造山带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西昆仑造山带原特提斯洋俯冲作用新证据来自高镁及镁闪长岩类识别》这篇论文通过系统研究高镁及镁闪长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机制,为理解西昆仑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这项研究不仅丰富了原特提斯洋俯冲作用的相关理论,也为后续的地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