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浙江省小流域泥石流流量关键参数的确定及防治技术探讨》是一篇关于泥石流灾害防治的研究论文,主要针对浙江省小流域中泥石流的发生机制、流量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以及相应的防治技术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探讨。该论文结合了浙江省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对泥石流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为今后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浙江省地处东南沿海,山地丘陵地形广泛分布,降水充沛,地质构造复杂,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泥石流灾害频发的自然背景。小流域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往往成为泥石流发生的高风险区域。因此,研究小流域泥石流的流量关键参数对于准确预测泥石流的规模和危害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论文中,作者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关于泥石流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在泥石流流量参数确定方面的不足之处。随后,通过实地调查、历史数据收集以及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对浙江省多个典型小流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过程中,重点探讨了泥石流流量的关键影响因素,如降雨强度、坡度、土壤含水率、植被覆盖度等,并提出了合理的参数选取方法。
论文还详细介绍了泥石流流量计算模型的应用,包括基于物理模型和统计模型的不同方法。通过对不同模型的比较分析,作者指出,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的小流域特征选择合适的模型,并结合现场观测数据进行修正和优化。此外,论文还强调了长期监测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持续的数据积累和分析,才能不断提高泥石流预测的准确性。
在防治技术方面,论文提出了多种有效的措施。首先,从工程措施入手,建议在泥石流易发区建设拦挡坝、导流槽等设施,以减少泥石流的危害范围。其次,从生物措施出发,提出加强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工作的必要性,通过植树造林、草皮铺设等方式提高地表稳定性。同时,论文还强调了预警系统的建设,建议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和信息反馈机制,以便在泥石流发生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此外,论文还讨论了泥石流防治技术的综合应用问题。作者指出,单一的技术手段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需要结合多种措施,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防控体系。例如,在山区公路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泥石流的影响,合理规划路线,避免穿越高风险区域;在居民点布局上,应尽量避开泥石流威胁较大的地段,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最后,论文总结了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作者认为,随着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的发展,未来可以利用更加先进的手段对泥石流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从而实现更精准的预警和管理。同时,呼吁相关部门加强对泥石流防治技术的投入,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提升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泥石流灾害防御能力。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