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污泥消化液可生化性的提高及高氨氮脱除的试验研究》是一篇探讨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泥消化液处理方法的学术论文。该论文主要针对污泥消化液中有机物难降解以及高氨氮含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并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
污泥消化液是污泥厌氧消化过程中的副产物,其成分复杂,含有大量未降解的有机物、悬浮物以及高浓度的氨氮。由于其可生化性较差,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难以有效去除其中的污染物。因此,如何提高污泥消化液的可生化性,同时高效脱除高浓度的氨氮,成为当前污水处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污泥消化液的水质特性,包括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等指标。研究发现,污泥消化液中COD和氨氮的浓度较高,而BOD/COD比值较低,表明其可生化性较差。这使得传统的生物处理技术难以达到理想的处理效果。
为了提高污泥消化液的可生化性,本文尝试采用多种预处理方法,如物理化学氧化、高级氧化技术、水解酸化等。实验结果表明,经过适当的预处理后,污泥消化液的BOD/COD比值显著提高,说明其可生化性得到了改善。其中,高级氧化技术在提升可生化性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在高氨氮脱除方面,本文重点研究了生物硝化反硝化工艺与吹脱法的结合应用。生物硝化反硝化工艺能够将氨氮转化为硝态氮,再进一步转化为氮气,从而实现脱氮。然而,当氨氮浓度过高时,传统生物处理工艺容易受到抑制,导致处理效率下降。因此,本文引入了吹脱法作为辅助手段,通过调节pH值和温度,使部分游离氨挥发出来,降低系统中的氨氮负荷。
实验结果显示,采用生物硝化反硝化与吹脱法相结合的工艺,能够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污泥消化液中的氨氮浓度。特别是在吹脱阶段,通过优化操作参数,如pH值控制在10.5~11.0之间,可以显著提高氨氮的去除率。
此外,本文还对不同运行条件下的处理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包括进水流量、反应时间、温度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适当的水力停留时间和较高的反应温度有助于提高氨氮的去除效率。
综上所述,《污泥消化液可生化性的提高及高氨氮脱除的试验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了多种预处理和脱氮工艺在污泥消化液处理中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对于提高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环保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该论文不仅为污泥消化液的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类似废水的处理提供了参考价值。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新型材料或生物菌种的应用,以进一步提高处理效率并降低成本。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