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石竹山-上高县樟木桥硅灰石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初析》是一篇关于江西省内重要硅灰石矿床的地质研究论文。该论文主要探讨了位于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石竹山与上高县樟木桥地区的硅灰石矿床的地质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为今后的矿产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硅灰石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广泛应用于陶瓷、冶金、化工等行业。在江西省,硅灰石矿床的分布较为集中,尤其是新余市及其周边地区。石竹山-樟木桥地区的硅灰石矿床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该矿床具有较大的储量和较好的工业利用价值,因此引起了地质学者的广泛关注。
论文首先介绍了矿区的区域地质背景。该地区位于华南板块的北缘,属于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之间的过渡带。区域内构造活动频繁,岩浆侵入作用强烈,为硅灰石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此外,区域内的地层以古生代沉积岩为主,包括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等,这些地层中发育有多种类型的矿化现象。
在矿床地质特征方面,论文详细描述了矿体的空间分布、形态、规模以及围岩蚀变特征。石竹山-樟木桥地区的硅灰石矿体主要呈脉状或透镜状产出,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矿体长度一般在数十米至数百米之间,厚度变化较大,从几米到十几米不等。矿石类型以硅灰石为主,伴生有少量的方解石、石英和白云母等矿物。
论文还对矿床的围岩蚀变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矿体周围的围岩发生了明显的交代蚀变作用,主要表现为碳酸盐化、硅化和绢云母化等。这些蚀变现象不仅反映了矿床的成矿环境,也为进一步识别矿体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在矿床成因方面,论文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床特征,提出了可能的成因模式。作者认为,该矿床的形成与区域内的构造运动和热液活动密切相关。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富含钙质的流体沿断裂带上升,并在合适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结晶沉淀,形成了硅灰石矿体。此外,研究还指出,该地区的硅灰石矿床可能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岩浆演化过程中释放出的挥发分促进了矿质的富集。
论文最后总结了该矿床的研究成果,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作者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加强矿床的地球化学研究,进一步明确成矿流体的来源和演化过程,同时加强对矿床深部找矿的探索,以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综上所述,《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石竹山-上高县樟木桥硅灰石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初析》是一篇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研究论文。通过对该矿床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我国硅灰石矿床的成矿理论,也为区域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