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柔性防护网支护技术在米仓山隧道岩爆段的应用》是一篇探讨如何在高风险地质条件下保障隧道施工安全的学术论文。该文聚焦于岩爆问题,特别是在米仓山隧道中遇到的复杂地质条件,通过引入柔性防护网支护技术,有效降低了施工过程中因岩爆引发的安全隐患。
米仓山隧道位于中国四川省,是连接川北与陕南的重要交通通道。由于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岩石强度较高,且地下水丰富,导致施工过程中频繁出现岩爆现象。岩爆不仅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还可能造成设备损坏和工期延误。因此,研究有效的支护技术成为隧道工程中的关键课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米仓山隧道的地质特征,包括岩性、结构面分布、地应力状态以及地下水情况等。通过对现场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作者指出该区域存在较高的地应力水平,特别是在开挖后,围岩内部的应力重新分布会加剧岩爆的发生概率。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传统支护方法在应对岩爆时的局限性,如刚性支护结构在面对突发性破坏时缺乏足够的变形能力,容易导致支护系统失效。
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提出采用柔性防护网支护技术作为解决方案。柔性防护网是一种由高强度钢丝绳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抗冲击性能。其主要作用是在岩爆发生时吸收部分能量,减少岩石碎片飞溅的危害,同时为施工人员提供额外的保护空间。此外,柔性防护网还可以与其他支护体系结合使用,如锚杆、喷射混凝土等,形成多层防护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作者团队对米仓山隧道岩爆段进行了详细的监测与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柔性防护网支护后,岩爆发生的频率明显降低,且每次岩爆造成的破坏程度也有所减轻。施工人员的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同时工程进度也未受到明显影响。这些成果验证了柔性防护网支护技术在岩爆防治中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论文还探讨了柔性防护网支护技术的设计原则与施工要点。例如,在布置防护网时需考虑围岩的稳定性、岩爆的发生概率以及施工环境等因素。同时,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安装,并定期检查防护网的状态,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工作状态。此外,作者建议在类似地质条件下推广该技术,并结合其他先进支护手段,进一步提升隧道施工的安全性。
总体而言,《柔性防护网支护技术在米仓山隧道岩爆段的应用》是一篇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论文。它不仅为米仓山隧道的顺利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今后类似工程中的岩爆防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随着隧道工程向更深、更复杂的地质条件发展,柔性防护网支护技术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