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松辽盆地减薄的岩石圈--基于大地电磁测深的证据》是一篇关于中国东北地区松辽盆地地质结构的重要论文。该研究通过大地电磁测深技术,对松辽盆地的岩石圈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其岩石圈减薄的特征和机制。这篇论文不仅为理解松辽盆地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区域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松辽盆地是中国最重要的油气盆地之一,位于东北地区,面积广阔,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然而,由于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对该地区的岩石圈结构和演化历史的研究一直是一个挑战。因此,研究松辽盆地的岩石圈减薄问题,对于认识盆地的形成机制、油气聚集规律以及地壳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该论文采用大地电磁测深(MT)技术,这是一种利用天然电磁场探测地下电性结构的方法。通过在松辽盆地布设多个测点,获取了不同深度的电阻率数据,并结合其他地球物理资料,构建了盆地岩石圈的三维电性模型。结果表明,松辽盆地的岩石圈在某些区域出现了明显的减薄现象,这可能与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有关。
研究发现,松辽盆地的岩石圈减薄主要集中在盆地的中部和东部地区,这些区域的莫霍面深度较浅,表明地壳厚度较小。同时,电性结构的变化也反映了地壳内部的物质组成和热状态的不同。例如,在减薄区,地壳的电阻率较低,可能暗示了部分熔融或高温软流圈物质的上涌。
论文还探讨了岩石圈减薄的可能机制。研究认为,松辽盆地的岩石圈减薄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古亚洲洋的闭合和后续的构造碰撞可能导致了地壳的拉张和减薄;另一方面,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如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也可能对盆地的岩石圈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幔源物质的上涌和热侵蚀作用也被认为是岩石圈减薄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了地质构造方面的意义,该研究还对油气资源的勘探具有指导作用。岩石圈的减薄通常伴随着地壳的拉张和裂谷作用,这可能为油气的生成和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了解松辽盆地的岩石圈结构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油气分布,提高勘探效率。
此外,该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地质研究提供了参考。大地电磁测深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地球物理探测手段,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地下电性信息,适用于各种复杂地质环境。因此,该研究不仅对松辽盆地有重要意义,也为全球范围内的岩石圈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综上所述,《松辽盆地减薄的岩石圈--基于大地电磁测深的证据》是一篇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的论文。它通过先进的地球物理技术,揭示了松辽盆地岩石圈的减薄特征及其成因,为区域地质研究和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支持。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