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旅游展演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性开发研究--以“壮族三月三”为例》是一篇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旅游业中如何被开发与传播的学术论文。该论文从旅游展演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活动中的表现形式、功能及其对文化传承的影响。通过对“壮族三月三”这一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案例的研究,论文揭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民族节日,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是壮族人民的文化记忆载体,也是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这一传统节日逐渐被纳入旅游开发体系,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然而,在旅游展演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真实性,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论文首先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在当代社会,由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风险。因此,如何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成为学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
接着,论文分析了旅游展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旅游展演是一种将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方式,通过舞台化、表演化、商业化等手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然而,这种展演方式也可能导致文化内容的简化、失真甚至商业化,从而削弱其原有的文化价值。论文指出,旅游展演应当在尊重文化本真的前提下进行,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
在具体案例分析部分,论文以“壮族三月三”为例,探讨了其在旅游开发中的表现形式和影响。通过对当地旅游活动的实地调研和访谈,论文发现,“壮族三月三”在旅游活动中主要以歌舞表演、民俗体验、节庆活动等形式呈现。这些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然而,部分表演为了迎合游客需求,出现了内容简化、形式雷同等问题,影响了文化的原真性。
此外,论文还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性开发的路径与策略。作者提出,应加强文化研究与旅游开发的结合,建立专业团队对文化内容进行挖掘和整理,确保其在展演过程中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应注重社区参与,让当地居民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参与感。此外,政府和相关机构应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论文总结指出,旅游展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但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只有在尊重文化本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旅游的需求,才能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创新发展。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关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表现,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