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拟建贵州云门囤省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类型及评价》是一篇关于贵州云门囤地区地质遗迹资源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旨在通过对该地区的地质遗迹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评估其科学价值、观赏价值以及保护利用潜力,为申报省级地质公园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云门囤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黄平县境内,地处云贵高原与湘西丘陵过渡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拥有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这些地质遗迹包括沉积岩、构造地貌、水文地质景观等,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潜力。
论文首先对云门囤地区的地质背景进行了详细阐述,介绍了区域内的地层分布、构造特征以及新构造运动的影响。研究认为,该地区属于扬子板块的西南缘,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复杂的地质结构。此外,区域内广泛分布的碳酸盐岩地层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在地质遗迹资源类型方面,论文将云门囤地区的地质遗迹划分为多个类别,主要包括:喀斯特地貌类、沉积构造类、水文地质类、古生物化石类以及地质灾害遗迹类等。其中,喀斯特地貌是该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质遗迹,包括峰丛、洼地、溶洞、天坑等典型形态。这些地貌不仅展示了喀斯特作用的全过程,也为研究古气候和古环境变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沉积构造类地质遗迹主要分布在云门囤的古老地层中,如泥质岩、砂岩和页岩等地层中保存了丰富的沉积构造特征,如波痕、层理、交错层理等。这些构造记录了古代沉积环境的变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水文地质类遗迹主要表现为地下暗河、泉水、溶洞等,这些地貌不仅对区域水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有重要影响,同时也为地质公园的景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论文指出,云门囤地区的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部分溶洞内还保留有古老的水文地质现象,如钟乳石、石笋等。
古生物化石类遗迹主要出现在寒武纪和奥陶纪的地层中,这些化石记录了远古时期海洋生物的演化历史,为研究生物进化和古地理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论文特别强调了这些化石在科普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地质灾害遗迹类主要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貌特征。虽然这些遗迹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活动构成威胁,但它们也是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机制的重要对象,对于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质遗迹的评价方面,论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科学价值、观赏价值、保护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等多个维度对云门囤的地质遗迹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认为,云门囤地区的地质遗迹种类丰富,分布集中,具有较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
论文还提出了针对云门囤地质公园建设的建议,包括加强地质遗迹的保护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以及推动旅游业发展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地质公园的管理水平和公众认知度,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而言,《拟建贵州云门囤省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类型及评价》这篇论文为云门囤地区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贵州省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