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微细粒铁尾矿固结试验研究》是一篇关于微细粒铁尾矿在工程应用中固结性能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针对当前矿山尾矿处理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尤其是微细粒铁尾矿由于颗粒细小、比表面积大、含水率高以及胶结性差等问题,导致其在堆存和利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沉降、滑动和污染环境等现象。因此,研究微细粒铁尾矿的固结特性,对于提高尾矿资源化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首先介绍了微细粒铁尾矿的基本物理性质,包括颗粒级配、含水率、密度、孔隙率等。通过对不同矿区采集的铁尾矿样品进行实验分析,发现微细粒铁尾矿颗粒主要集中在0.075mm以下,其中小于0.01mm的细颗粒占比高达40%以上。这种细颗粒结构使得尾矿在自然条件下难以形成稳定的堆积体,容易发生液化和渗流破坏。
在实验部分,论文采用了一系列室内试验方法来研究微细粒铁尾矿的固结行为。其中包括直剪试验、三轴压缩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及渗透试验等。通过这些试验,研究人员能够评估不同含水率、压实度和添加剂条件下尾矿的力学性能和渗透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尾矿的抗剪强度和承载能力显著下降,而渗透系数则随之上升,这说明水分对尾矿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为了改善微细粒铁尾矿的固结性能,论文还探讨了添加固化剂的方法。常见的固化剂包括水泥、石灰、粉煤灰等。实验结果表明,加入适量的水泥可以有效提高尾矿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同时降低其渗透系数。例如,在水泥掺量为8%的情况下,尾矿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到1.2MPa以上,远高于未加水泥的试样。此外,石灰和粉煤灰的加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尾矿的固结性能,但效果不如水泥明显。
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微细粒铁尾矿在不同应力条件下的变形特征。通过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人员发现尾矿在低围压下表现出明显的塑性变形,而在高围压下则逐渐趋于弹性变形。这表明尾矿的变形行为与外部荷载密切相关,合理的工程设计应充分考虑这一特性,以防止因局部应力集中而导致的破坏。
在研究成果的应用方面,论文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工程建议。例如,在尾矿堆存工程中,应根据尾矿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的压实工艺,并合理控制含水率,以提高尾矿的稳定性。此外,对于需要长期堆放的尾矿,建议采用分层压实和设置排水系统的方法,以减少渗流对尾矿的影响。同时,论文还指出,未来的研究应更加关注新型固化材料的开发,以提高尾矿的资源化利用效率。
总体而言,《微细粒铁尾矿固结试验研究》通过系统的实验和分析,深入探讨了微细粒铁尾矿的固结性能及其影响因素,为尾矿的工程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尾矿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也为实现矿山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封面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