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查标准
  • 下载
  • 专题
  • 标签
  • 首页
  • 论文
  • 环保
  • 奎屯河流域沉积物特征对含水层砷的影响

    奎屯河流域沉积物特征对含水层砷的影响
    奎屯河流域沉积物特征含水层砷污染水文地球化学
    9 浏览2025-07-19 更新pdf6.17MB 共7页未评分
    加入收藏
    立即下载
  • 资源简介

    《奎屯河流域沉积物特征对含水层砷的影响》是一篇探讨区域地质环境与地下水污染关系的学术论文。该研究聚焦于新疆奎屯河流域,分析了流域内沉积物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对地下水中砷含量的影响机制。通过实地采样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人员揭示了沉积物类型、粒径分布、有机质含量以及氧化还原条件等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影响含水层中砷的迁移和富集过程。

    奎屯河流域位于中国西北干旱区,地表水资源稀缺,地下水是当地居民生活和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然而,近年来该地区部分地区的地下水中砷浓度超标,引发了公众对饮用水安全的关注。论文指出,砷的来源可能包括自然地质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其中,自然因素主要涉及含水层中富含砷的矿物在特定地球化学条件下发生溶解,而人为因素则可能通过农业活动或工业排放引入砷元素。

    研究团队通过对流域内不同地点的沉积物样本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沉积物的粒径组成对砷的吸附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细颗粒沉积物(如黏土和粉砂)通常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强的吸附能力,能够有效固定砷元素,减少其在地下水中的迁移。相反,粗颗粒沉积物(如砂砾石)则因孔隙度较高,可能促进砷的释放和扩散。

    此外,论文还强调了氧化还原条件在砷迁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在还原性较强的环境中,铁氧化物等矿物容易被还原为低价态,导致砷从矿物表面解吸进入水中。研究结果表明,在奎屯河流域的部分区域,地下水的氧化还原电位较低,这可能是导致砷浓度升高的重要原因。同时,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也会影响砷的形态和迁移能力。高有机质含量可能促进微生物活动,进一步改变砷的化学形态,增加其在水体中的溶解度。

    论文还探讨了不同沉积物类型的分布格局与含水层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河流冲积平原地区的沉积物多为细粒沉积物,这些区域的地下水砷含量相对较低;而在山前洪积扇或古河道区域,由于沉积物颗粒较粗且存在较多的裂隙,地下水砷含量普遍较高。这一发现为区域地下水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基于研究成果,论文提出了针对奎屯河流域地下水砷污染问题的治理建议。首先,应加强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及时掌握砷浓度变化趋势。其次,应优化农业灌溉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降低人为污染风险。此外,还可以通过人工调控地下水流动路径,改善含水层的氧化还原条件,从而抑制砷的释放。

    总体而言,《奎屯河流域沉积物特征对含水层砷的影响》这篇论文为理解干旱区地下水砷污染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通过深入分析沉积物特性与砷迁移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揭示区域水文地质特征,也为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结合遥感技术和同位素示踪方法,更加全面地评估砷的来源和迁移路径,为保障区域水资源安全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 封面预览

    奎屯河流域沉积物特征对含水层砷的影响
  • 下载说明

    预览图若存在模糊、缺失、乱码、空白等现象,仅为图片呈现问题,不影响文档的下载及阅读体验。

    当文档总页数显著少于常规篇幅时,建议审慎下载。

    资源简介仅为单方陈述,其信息维度可能存在局限,供参考时需结合实际情况综合研判。

    如遇下载中断、文件损坏或链接失效,可提交错误报告,客服将予以及时处理。

  • 相关资源
    下一篇 奇偶数幻方第二届全国幻方学术论坛交流论文

    孔隙地热水中硝酸盐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

    某铜冶炼企业砷污染物排放特征及治理措施

    水泥窑协同处置含砷污染土技术

    磨西断裂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短周期信息分析

    群矿开采驱动下顶板含水层结构变异的空间表征初探

    西藏萨迦冲曲流域地下热水成因及工程效应分析

    金水河流域微量元素化学分馏与空间分异析因

    鲜水河地热带道孚地区地热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2018年5月28日松原宁江5.7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

    2018年景洪M4.9地震地下水前兆异常特征

    不同含水层中微米铁原位反应带修复氯代烃污染的效能研究

    不同稳定剂对砷污染土壤稳定效果及抗酸雨淋溶特征研究

    北京岩溶水系统划分及特征分析

    北京洼里砾岩含水层补径排条件分析

    半壁山金矿矿业活动周边农田土壤砷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单井混合抽水试验分层计算含水层渗透系数测试研究

    单孔同位素示踪法测定含水层的渗透系数

    地下水库及地下水高效利用

    地下水深循环

    对淮南巨厚松散层含水层下提高回采上限的探讨

资源简介
封面预览
下载说明
相关资源
  • 帮助中心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2024-2025 WenDangJia.com 浙ICP备20241376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