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墨玉县萨依巴格乡乌尊阿热勒村非典型性泥石流形成机制及特点探讨》是一篇关于地质灾害研究的学术论文,主要聚焦于新疆墨玉县萨依巴格乡乌尊阿热勒村发生的非典型性泥石流事件。该论文通过实地调查、数据分析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该地区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及其特殊性,为类似地质环境下的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乌尊阿热勒村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表植被稀疏,土壤结构松散。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潜在条件。然而,与传统的泥石流相比,乌尊阿热勒村发生的泥石流表现出一些非典型性特征,如发生频率较低、规模较小、成因复杂等,因此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关注。
论文首先对乌尊阿热勒村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地质构造以及气候特征等。通过对区域地质资料的整理和分析,研究者发现该地区的地层主要由第四纪沉积物构成,岩性以砂砾岩和黏土为主,这些岩石在风化作用下容易形成松散堆积物,成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此外,该地区降水集中在夏季,暴雨频发,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在泥石流形成机制的研究中,论文提出了多种可能的因素。首先是降雨因素,由于该地区夏季降雨集中且强度大,雨水渗透到地表后,容易引发坡面侵蚀,导致松散物质滑动并形成泥石流。其次是地形因素,乌尊阿热勒村周边的山坡坡度较大,地表径流容易汇集,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此外,人类活动也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例如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和工程建设,破坏了原有的地表稳定性,加剧了泥石流的风险。
论文还对乌尊阿热勒村泥石流的特点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该泥石流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突发性,通常发生在雨季或强降雨之后。其次,其物质组成较为复杂,包含大量碎石、砂粒和黏土,混合程度较高,流动性较差,但一旦发生,仍能造成较大的破坏。再次,泥石流的运动路径较为固定,多沿沟谷流动,对沿线村庄和农田构成威胁。最后,该泥石流的规模相对较小,但因其发生频繁,长期累积效应不容忽视。
针对乌尊阿热勒村泥石流的防治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建议。首先,应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利用遥感技术和地面监测设备,实时掌握降雨量、地表变形等关键指标,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其次,应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明确高风险区域,并制定相应的避灾方案。再次,应加强对居民的防灾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能力。最后,应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易发区进行大规模建设,减少人为因素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墨玉县萨依巴格乡乌尊阿热勒村非典型性泥石流形成机制及特点探讨》是一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学术论文,不仅揭示了非典型性泥石流的形成规律,也为类似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因此,加强相关研究和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封面预览